陈其元
【作者小传】
(1812—1881) 清小说家。字子庄,晚号庸闲。浙江海宁人。官至江苏道员,有政声。作有小说集《庸闲斋笔记》等。
仕途中炎凉态
陈其元
勒襄勤 [1] 相国保,督 [2] 四川时,待僚属以礼,即不惬意者,亦未尝不饮人以和也。尝告家梅亭 [3] 方伯曰:“我始由笔帖式 [4] ,官成都府 [5] 通判 [6] ,不得上官欢,时遭呵谴。同官承风旨 [7] 置之不齿,每衙参 [8] 时,无与立谭 [9] 者,抑郁殊甚。又以贫故,不能投劾 [10] 去,含忍而已。会闻新任总督某来,十年前故交也,心窃喜,而不敢告人。总督将至,身先郊迎,辞不见,愠 [11] 矣。抵城外,上谒 [12] ,又不见,更愠甚。乃随至行辕 [13] ,大小各官纷纷晋谒,皆荷延接,而我独不得见。手版 [14] 未下,又不敢径去,天气甚暑,衣冠鹄侍 [15] ,汗流浃背,中心忿恨欲死。正踌躇间,忽闻传呼:‘请勒三爷。’不称其官,而称行辈,具见旧时交谊。此一呼也,恍如羁囚忽闻恩赦,爰 [16] 整衣冠,捧履历疾趋而入。则见总督科头 [17] 衩衣 [18] ,立于檐下,指而笑骂曰:‘汝太无耻,乃作此等形状见余乎?’我禀请庭参 [19] ,则掖之起,曰:‘不要汝磕狗头。’回顾侍者,令代解衣冠,曰:‘为勒三爷剥去狗皮,至后院乘凉、饮酒去。’我于斯时,越闻骂越欢喜。比至院中,把酒话旧,则此身飘飘然若登仙境,较今日封侯拜相,无此乐也。时司道 [20] 众官犹未散,闻之俱惊。我饮至三鼓,归,首府 [21] 县官尚伺我于署中,执手问总督意旨。从此遇衙参时,逢迎欢笑,‘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位而与右师言者’ [22] 矣。而勒三爷之为勒三爷,如故也。官场炎凉之态,言之可叹。故于今日待属官有加礼,以此,而不肯轻意折辱属官,亦以此也。”方伯尝举以告人,自谓一生历官,不敢慢易忽略人者,勒侯之教也。
本篇选自清代陈其元所撰《庸闲斋笔记》卷十二。作者在是书《自序》中说:“隐恶扬善,事征诸实,不敢为荒唐谬悠之谈。”故本书以纪实为宗,文笔练达。《仕途中炎凉态》是其中记述游宦经历的一篇,它以相国勒保向方伯口述自己宦途所历,借主人公屈居下僚时临渊履薄、悲喜交错的心路历程,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龌龊,人情的浇薄和仕途的炎凉。
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即以主人公勒保拜谒总督前后的境遇作鲜明对比,以戏剧性场面表现了宦途凶险及浇漓险恶的人情世态。未遇总督时,勒保不能博得上官欢心,时遭呵谴;同僚轻觑,羞与为伍,甚至衙参时无人与之交谈。后因新任总督为其十年前故交,以行辈传呼,与他把酒话旧,使得众官一改往日嘴脸,对他逢迎谄笑,亲近异常。两种境遇,相去天渊,而“勒三爷之为勒三爷,如故也”这句点睛之言,不仅是对追逐势利者的强烈反讽,也是亲历宦海风波,熟谙人情世故,仕途蹭蹬、沉浮无定者肺腑之言的真实流露。读来不由让人对仕途之炎凉态产生由衷的感喟。
作品的另一特点是篇幅短小,语婉旨深,曲折有致,跌宕多姿。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塑造出两个正面人物形象,藉以反衬当时官场黑暗、人情势利、宦途炎凉的丑恶现实。全篇围绕着谒见总督这个中心事件,以勒保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以总督的出场为辅线,一明一暗,相互交织,错落有致,使得作品悬念丛生,一波三折,摇曳生姿。
当勒保闻知新任总督是十年前故交,心下暗喜,却不敢启齿告人,担心总督身居高位,不念旧交,先埋下一个伏笔;迎候总督时,他身先郊迎,殷勤备至,总督却避而不见,令人疑窦顿生;勒保心生羞愤,恭迎至城外,又不得见,不由愠怒有加,进退失据,此情愈令人费解;随至行辕,大小各官纷纷延接,而勒保独不得见,这就更增加了一层悬念。如此层层推进,波浪起伏,逐步将情节推向高潮。一个“独”字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涵泳不尽,猜测不透,真切而细致地展示出勒保由窃喜、愠怒、羞辱到忿恨欲死的心路历程和“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苏轼《送芝上人游庐山》)的精神痛苦。此刻,仕途失意备受冷眼的处境更加难堪,他羞愤难当、心冷如冰,对重叙友情的期望、对仕途转机的企盼瞬间化为泡影。正当此时,作者笔锋陡转,忽闻传呼“请勒三爷”,这一呼对于踌躇无主进退皆难的勒保来说,恍如羁囚闻恩赦,他急忙捧履历疾趋而入。此处把主人公惊喜交加迫不及待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当他小心谨慎以官员之礼晋见总督时,又被总督指而笑骂、嘲谑一番,然而此时勒保非但不怒,反而越闻骂越欢喜,越觉得总督与自己交谊深厚,所有的担心疑虑也雪消冰释,甚至有飘飘然若登仙境之感。这里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拨云见日,将重重悬念豁然解开。伴随着这个戏剧性场面出现的戏剧性结局,不但消除了前番对总督的“误会”,而且也不啻是对官场势利人情的强烈反讽。这里,作者未对官场炎凉之态作任何评论,却以不语而语胜,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
作品言简意赅,用省净洗练的笔墨,诙谐有趣的语言刻写出了一个珍视友情,轻视等级威仪、不拘礼节、宽厚待人的常人化、生活化的总督形象。勒保进见时,总督身着便服立于檐下,指着他笑骂:“汝太无耻,乃作此等形状见余乎?”当勒保依然以官员之礼参请时,总督挽他起来并对他说道:“不要汝磕狗头。”从这里可以窥出,前番的一再避而不见,实际上是总督对勒保苛循礼节拜谒自己的行为的友善谢绝与对故交情谊的珍视,因而故意对他进行的小小的戏弄。在总督设置的这个“游戏”中,勒保完全是一个不知情者,是一个被动接受者。对于他来说,新任总督是他阔别十年的好友,但同时又是他的顶头上司,总督对他的态度决定着他的命运和前程,在对友情并无把握的茫然和对上司意旨未知的惶恐中,他只能循规蹈矩、小心翼翼、不敢逾越封建等级官仪的约束去参见这位往日故交。勒保这种复杂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官场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束缚甚至严重扭曲,以及被它操纵和挤压之下的不能预料的人情翻覆、宦途凶险。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总督珍视友情、眷念故交、不拘礼法、宽厚诚挚的可贵品质。“为勒三爷剥去狗皮,至后院乘凉、饮酒去”等俗语的运用,寥寥几笔,尽扫前文铺设的层层悬念叠嶂,活画出总督粗放豪爽、直率豁达的性格特征,将严正威仪和繁琐礼节之外的总督常人之态、常人之语,刻写得生动形象,谐谑有趣,呼之欲出。
(张进德 康俊平)
注 释
[1].勒襄勤:清满洲旗人,名保,字宜轩,嘉庆时曾任四川总督,用坚壁清野之策荡教匪,积功封威勤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勒保善诙谐饮酒,待士卒颇厚。谥号文襄。
[2].督:明清时对总督的省称。总督,官名。明代初期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成化五年始专设两广总督,后各地逐渐增置,成为定制。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例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3].梅亭:地名。在今湖北武昌南五里。
[4].笔帖式:官名。清各部、寺设,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以满、蒙和汉军旗人担任。为满语“儒士”之意。
[5].成都府:古蜀国,明称成都府,清因之,为四川省治,民国废。
[6].通判:官名。宋代初期开始在各州府设置,意为共同处理政务,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是掌握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益州”。明清两代设于各府,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任比宋代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为州判。
[7].风旨:指君主的旨意、意图。这里引申为上司的意图。
[8].衙参:指吏员齐集衙门向长官请示公事。
[9].谭:同“谈”。
[10].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11].愠:含怒生气。
[12].上谒:请求进见。
[13].行辕:旧时高级官吏外出时的行馆,亦指在暂住的地方设立的办事处所。
[14].手版:同“手板”,即“笏”。古代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所执,备记事用。
[15].鹄侍:犹鹄候,即直立等候、恭候之意。
[16].爰:语首助词。
[17].科头:不戴帽子。
[18].衩衣:两侧开衩的长衣。古人用以称男子的便服,始于唐。
[19].庭参: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
[20].司道:司,官名,方面之长。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道,清代在省与州之间设道。
[21].首府:旧时对知府的称呼。
[22].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位而与右师言者:语出《孟子·离娄》下:“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指朝廷中官员为讨好右师,越过位次而与之交谈。右师,先秦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