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枚
【作者小传】
(1716—1797) 清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聪颖,十二岁即考取秀才。乾隆三年(1738)得中举人,第二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的知县。后因父亲去世,丁忧归乡,此后便以奉养母亲为名辞官,终身不再出仕。从此,他一直闲居随园,赋诗作文,游山玩水,达四十年之久。作有小说集《子不语》等。
全 姑
袁 枚
荡山 [1] 茶肆全姑,生而洁白婀娜,年十九。其邻陈生美少年,私与通,为匪人所捉。陈故富家,以百金贿匪。县役知之,思分其赃,相与牵扭到县。县令某自负理学 [2] 名,将陈决杖四十。女哀号涕泣,伏陈生臀上愿代。令以为无耻,愈怒,将女亦决杖四十。两隶拉女下,私相怜,以为此女通体娇柔如无骨者,又受陈生金,故杖轻扑地而已。令怒未息,剪其发,脱其弓鞋 [3] ,置案上传观之,以为合邑 [4] 戒,且贮库焉。将女发官卖。
案结矣,陈思女不已,贿他人买之,而己仍娶之。未一月,县役纷来索贿,道路喧嚷。令访闻大怒,重擒二人至案。女知不免,私以败絮草纸置裤中护其臀。令望见曰:“是下身累累者,何物耶?”乃下堂扯去裤中物,亲自监临,裸而杖之。陈生抵拦,掌嘴数百后,乃再决满杖。归家月余死。女卖为某公子妾。
有刘孝廉 [5] 者,侠士也,直入署 [6] 责令曰:“我昨到县,闻公呼大杖,以为治强盗积贼 [7] ,故至阶下观之。不料一美女剥紫绫裤受杖,两臀隆然,如一团白雪,日炙 [8] 之犹虑其消,而君以满杖加之,一板下,便成烂桃子色。所犯风流小过,何必如是?”令曰:“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刘曰:“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行当有报矣!”奋衣出,与令绝交。
未十年,令迁守松江 [9] ,坐公馆,方午餐,其仆见一少年从窗外入,以手拍其背者三,遂呼背痛不食。已而背肿尺许,中有界沟,如两臀然。召医视之,医曰:“不救矣,成烂桃子色矣。”令闻,心恶之,未十日卒。
本文选自袁枚所撰文言小说集《子不语》。全书二十四卷,续十卷,后因见元人小说有同名者,遂改称《新齐谐》。该书多记怪异之事,其自序云:“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鲁迅先生论之曰:“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中国古小说史略》)
这篇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和抨击理学家的残虐和虚伪。理学兴于北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元代以后始成为官方哲学,清初顺治、康熙等皇帝更是予以大力提倡。理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自有其理论成就和价值,此不赘言。而理学家倡“存天理、灭人欲”,以封建的伦理道德压制和禁锢人们思想和情感,摧残人性,也制造了多不胜数的人间悲剧,清代学者戴震就直斥之为“以理杀人”。理学家们的禁欲主义又常常使他们自己心理变态,尤其对男女情爱,他们特别的敏感、憎厌,具有性虐待狂的心理倾向。小说中的荡山知县就是这样一个“自负理学名”的人物。
茶馆少女全姑与邻居陈生私通,固然有悖于封建道德,但即使在当时,一般人也不过认为是种“风流小过”,除了居心不良的“匪人”,谁也不会去主动查究的。而那荡山的县太爷却反应过当,他判陈生重杖四十,不料全姑却是个痴情而勇敢的少女,伏在陈生身上甘愿代受,此情此景稍具常情者都会为之感动的,甚至连执刑差役也对全姑产生怜惜之心。然而那位县官却以为这是“无耻”,另判全姑杖四十,犹未平息怒火,又命令剪了全姑的头发,脱了她弓鞋,传示全县为戒,最后将她当官发卖。最为可笑的是还将全姑的弓鞋收归官库中,不知是当作罪证存留呢,还是留待无人之时取出来自己把玩?实在让人困惑不解。
陈生有情,托人代买全姑,然后娶了她。明媒正娶,合理合法,但那位县太爷却悖谬绝伦,重擒二人至案,像处置强盗惯匪一样严刑拷打,以致陈生刑重而死,全姑卖为某公子妾,把这一对有情男女活活拆散,制造了一出惨痛的悲剧。
这位县官是真心在维护封建纲纪吗?不然!当仗义的刘举人当面愤怒地责备他过于残毒的时候,他辩解说:“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用百姓的性命和幸福来博取自己的好“官声”,充分暴露了他的阴暗、卑劣、自私的心理。
这样残暴虐民的官吏,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会受到惩处的,因为他是扯着“维护风化纲纪”的虎皮来作大旗的。于是作者只好借助冥报阴谴来吐一吐心中的闷气,也使读者的心理得到一些平衡。
相传袁枚在做县官的时候,处理这类涉及“风化”的案件是相当通达的。有一起“僧尼通奸”案,他非但未加惩处,反而命他们还俗结为夫妇,并留下一篇妙趣横生的判文。这就难怪他的官运不佳了。
(李永祥)
注 释
[1].荡山,即砀山,县名,今属安徽。
[2].理学:也称道学,指宋明儒家附会经义而讲天人性命之理的学说。理学家倡“存天理、去人欲”,以苛严的封建伦理道德来立身处世。
[3].弓鞋:古时女子缠足,其鞋弓形,故称。
[4].合邑:全县。邑,县。
[5].孝廉:明清时称举人为孝廉。
[6].署:官衙。
[7].积贼:积年之贼,惯匪。
[8].日炙:太阳晒。
[9].松江:地名,今属上海市。
沙弥思老虎
袁 枚
五台山 [1] 某禅师收一沙弥 [2] ,年甫 [3] 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一下山。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沙弥唯唯 [4] 。少顷 [5] ,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唯唯。
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笑话,令人解颐又发人深省。
古今中外的禁欲主义者的共同特点,就是极力把男女情爱渲染成十分污秽或有害的事情,让人感到羞恶或恐怖。他们一方面喋喋不休地说教,一方面严设禁令加以防范和惩戒。
对于人类来说,男女情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关系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儒家创始人,原本是不太赞同禁欲主义的,讲究“非礼勿动”的孔夫子也曾无奈地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亚圣孟子则更坦率地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是秦汉以后,他们后世的门徒们,出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炮制出越来越苛细的道德伦理的法规教条,极力压抑扼杀人性正常的需要和欲求。而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说,又使之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同样,中世纪的欧洲,禁欲主义成了基督教神圣的教规,以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神权的尊严。而佛教的“色戒”,则是他们信仰“空寂”的佛理的基础。但是不管他们讲了多少深奥神秘的道理,设置了多少严厉苛刻的戒令,却总是难以扼止人性自然的、合理的要求。
尽管老和尚把女人说成吃人的老虎,小和尚却偏偏喜欢那“老虎”,真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李永祥)
注 释
[1].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东北部,与普陀、九华、峨眉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2].沙弥:初受戒为僧者。
[3].甫:刚刚、才。
[4].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5].少顷:过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