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炽昌
【作者小传】
清小说家。号芗厈居士。乾隆、嘉庆间盐官(今浙江海宁)人。约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少时享时誉,但屡试不第,游幕为生达三十年。作有小说集《客窗闲话》等。
金山寺医僧
吴炽昌
浙右某孝廉 [1] ,约伴入都会试 [2] ,舟至姑苏 [3] ,孝廉病矣。同伴唤舆 [4] ,送至名医叶天士 [5] 家诊治。叶诊之良久,曰:“君疾系感冒风寒,一药即愈。第 [6] 将何往?”孝廉以赴礼闱 [7] 对。叶曰:“先生休矣!此去舍舟登陆,必患消渴症 [8] ,无药可救,寿不过一月耳。脉象 [9] 已现,速归,后事尚及料理矣。”遂开方与之,谕门徒登诸医案 [10] 。
孝廉回舟,惶然泣下,辞伴欲归。同伴曰:“此医家吓人生财之道也。况叶不过时医,决非神仙,何必介意?”次日,孝廉服药,果愈。同伴益怂恿之,遂北上,然心甚戚戚 [11] 。舟抵江口,风逆不得渡,同人约游金山寺 [12] ,山门前有医僧牌。孝廉访禅室,僧为诊视曰:“居士 [13] 将何之?”以应试对。僧蹙额曰:“恐来不及矣!此去登陆,消渴即发,寿不过月,奈何远行耶?”孝廉泣下,曰:“诚如叶天士言矣。”僧曰:“天士言何?”孝廉曰:“无药可救。”僧曰:“谬哉!药如不能救病,圣贤何必留此一道?”孝廉觉其语有因,跽 [14] 而请救。僧援之曰:“君登陆时,王家营 [15] 所有者,秋梨也。以后车 [16] 满载,渴即以梨代茶,饥则蒸梨作膳。约此物食过百斤,即无恙。焉得云无药可救,误人性命耶?”孝廉再拜而退。行抵清河 [17] ,舍舟登陆,果渴病大作矣。如僧言,饮食必以梨,至都,平服 [18] 如故。入闱不售 [19] 。感僧活命恩,回至金山,以二十金及都中方物 [20] 为谢。僧收物而却其金,曰:“居士过苏城时,再见叶君,令其诊视。如云无疾,则以前言质 [21] 之;彼如问治疗之人,即以老僧告之,胜于厚惠也。”
孝廉如其言,往见天士,复使诊视。曰:“君无疾,何治?”孝廉以前言质之。天士命徒查案相符,曰:“异哉!君遇仙乎?”孝廉曰:“是佛,非仙。”以老僧言告之。天士曰:“我知之矣。先生请行,吾将停业以请益 [22] 。”遂摘牌散徒,更姓名,衣佣保 [23] 服,轻舟往投老僧,求役门墙 [24] ,以习医术。僧许之。日侍左右,见其治过百余人,道 [25] 亦不相上下,告僧曰:“余有所悟矣!请代为立方,可乎?”僧曰:“可。”天士作方呈览,僧曰:“汝学已与姑苏叶天士相类,何不各树一帜,而依老僧乎?”天士曰:“弟子恐如叶之误人性命。必须精益求精,万无一失,方可救人耳。”僧曰:“善哉!此言胜于叶君矣。”一日,有舁 [26] 一垂毙之人至,其腹如孕。来人曰:“是人腹痛数年,而今更甚。”僧诊讫 [27] ,命天士复诊开方,首用白信 [28] 三分。僧笑曰:“妙哉!汝所不及我者,谨慎太过。此方须用砒霜一钱,起死回生,永除疾根矣。”天士骇然曰:“此人患虫蛊 [29] ,以信石三分,死其虫足矣,多则人何能堪?”僧曰:“汝既知虫,不知虫之大小乎?此虫已长二十寸余矣。试以三分,不过暂困,后必复作;再投以信,避而不受,则无可以救矣。用一钱,俾 [30] 虫毙,随矢 [31] 出,永绝后患,不更妙耶?”天士感甚。僧立命侍者出白信纳病人口中,以汤下之,谓来人曰:“速舁回寓,晚必遗矢出虫,俾吾徒观之。”来人唯唯,舁病人去。至夜,果如所言,挑一赤虫来,长二尺余。病人已苏,饥而索食。僧命以参苓作糜 [32] 进之,旬日痊可。天士心悦诚服,告以真姓名而求益。僧念其虚心向往,与一册而遗 [33] 之。自是天士学益进,无棘手之症矣。
芗厈曰:医道至叶天士,已成名手,犹耻不及人,而精益求精。彼后生小子,不过读得《脉诀》《本草》 [34] ,居然吾道是在,大胆行医,人命其何堪哉!
本篇选自清代笔记小说集《客窗闲话》。
本篇虽然题名为《金山寺医僧》,但主要笔墨并不在于塑造金山寺医僧,而在于描写清代著名医生叶天士。作品对叶天士的描写,又不是按照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亦步亦趋去进行刻画,而是加以作者的虚构和创造。因此,此篇作品就脱离了历史史实的局限,而成为一部很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短篇文言小说。作品中叶天士医术高明,当“某孝廉”因感冒风寒就医时,叶天士从其脉象中就已经看出其必患“消渴症”,此后故事的发展也证明了叶天士判断的正确性。在为某孝廉治病之后,他即让门徒将此一病历登录在医案之中,即可看出其敬业精神和谨慎态度。后来,当金山寺医僧质问他为什么不自立门户时,他所说的“必须精益求精,万无一失,方可救人”一段话,更让我们看到叶天士对患者的极端负责精神。正是这种敬业和负责精神,使他一旦得知自己的医术有所缺陷,当即表示“吾将停业以请益”,并立刻“摘牌散徒”,“轻舟往投老僧,求役门墙,以习医术”。当然,在叶天士身上,同样有着人性中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因此,前去投奔老僧之前,他不惜改换姓名,“衣佣保服”。在求师过程中,他每天都侍立在老师身边,细心观察,但一直治过了百余人,却感觉自己和医僧“道亦不相上下”。在困惑之中,他请求代开处方,以验证自己的不足。直到医治虫蛊病人,他才在彼此对同一病例的不同的处理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为医僧的医术而“心悦诚服”。于是,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不耻下问,进一步求教,终于达到了“学益进,无棘手之症”的高境界。如此写来,一位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的名医形象,就站立在人们面前。
金山寺医僧虽然不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其描写也相当成功。从他对某孝廉病例的不同处理中,我们即看出其医术的出神入化。当某孝廉病好前来相谢的时候,他告诫某孝廉再见叶天士,实际上亦是出于对患者的负责态度,希望叶天士能前来请教。当叶天士改名换姓来到之后,他实际上也在暗中观察叶天士医术的缺陷,以求其更上一层楼。直到医治虫蛊一病,他才恍然大悟,得出“汝所不及我者,谨慎太过”的结论,又详细解释了自己治病的理由。最后,他又把自己的医书赠送给叶天士,表达了毫不保守的医德医风。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是作品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诀窍之一。叶天士能从某孝廉的脉象得出其将患消渴症的结论,可见其医术的高明。而金山寺医僧不仅能看出病症,且能救治,其医术便更胜一筹。及至叶天士乔装改扮前来求教,两个人其实都是心照不宣,然其目的却是共同的,即找出叶天士医术的缺陷,以治病救人。如此写来,叶天士的虚心请教和医僧的诲人不倦,都被作者巧妙地描写出来。特别在医治虫蛊患者的过程中,叶天士的谨慎小心与医僧的艺高胆大又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作品还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仅用叶天士为某孝廉治病后“谕门徒登诸医案”这一细节,就充分展示出其认真的精神及行医的高度责任心。后某孝廉复诊时,叶天士一句“异哉!君遇仙乎”的话,又写出了其惊异与自信。
作品艺术上另一重要特点,即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从大的方面说,此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围绕着为某孝廉治病而组织情节。“孝廉病矣”,就诊于叶天士处,却被告知“速归,后事尚及料理”。孝廉“惶然泣下”,读者也为之失色,然而同伴却以为不过“医家吓人生财之道”,并“怂恿其同行”,这又使读者急欲知道究竟孰是孰非。金山寺巧遇医僧,复诊之下,读者方知叶天士所言非诬,然又不禁为某孝廉的病情担心。但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医僧所言“药如不能救病,圣贤何必留此一道”等话,又蕴含了无限生机。最后孝廉之病竟然痊愈,不禁让人为医僧的神奇医术而拍手叫好。作品悬念设置自然天成,不留痕迹,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其可读性。作品的后半部分,完全抛开了某孝廉这条线索,主要围绕着叶天士的求师展开故事,通过叶天士自觉“道亦不相上下”、代开处方和医治虫蛊病人几件事,表现了二者医术的差异和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妙在后半部分虽然完全抛开了某孝廉,故事的主要线索转为了叶天士求师,然由于前半部分对叶天士已经有了足够的铺垫,所以两大部分的过渡自然天成,丝毫不见缝合的痕迹。
(曹炳建 赵东丽)
注 释
[1].浙右:浙江省西部。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俗称。
[2].会试:明清科举制度,每三年会集各省举人于京城参加考试,称会试。
[3].姑苏:江苏省苏州市的旧称。
[4].舆:轿子。
[5].叶天士:即叶桂,字香岩,江苏苏州人,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
[6].第:但,只是。
[7].礼闱:古代科举考试的会试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
[8].消渴症:中医学病名,有口渴、易饥、尿多、消瘦等症状,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
[9].脉象: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的强弱快慢等现象,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10].谕:告晓、告示。医案:中医的临床实践记录。
[11].戚戚:忧愁的样子。
[12].金山寺:又名江天寺,建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岸边的金山之上。
[13].居士:旧时出家人对世俗人的泛称。
[14].跽(jì):长跪,两腿跪地,上身挺直。
[15].王家营:旧镇名,在原江苏淮阴县北五里。海道未通以前,从陆路入京者多取道于此。
[16].后车:副车,侍从乘的车。
[17].清河:旧县名,属江苏淮安府,民国改为淮阴。
[18].平服:平息,安定。
[19].入闱不售:考试落榜。售,指考试得中。
[20].方物:土产,特产。
[21].质:质问,质疑。
[22].请益:本指受教后仍不明白,再次前去请教,后泛指向人请教。
[23].佣保:雇工。
[24].求役门墙:请求投于老师门下,为老师所驱役。役,驱使,仆役。门墙,师门。
[25].道:医道,医术。
[26].舁(yú):抬。
[27].讫:完。
[28].白信:一种烈性毒药,下文砒霜、信石亦指此种毒品。
[29].虫蛊:人腹中的寄生虫导致的腹部疾患。
[30].俾(bǐ):使。
[31].矢:通“屎”。
[32].参苓:中药名,人参与茯苓,有滋补健身的作用。糜:粥。
[33].遗:赠送。
[34].《脉诀》:医书名,旧题晋王叔和著,实系后人伪作,主要以四言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法。《本草》:《神农本草记》的省称,古代著名药书,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