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猷定
【作者小传】
(1598—1662) 明清之际诗文家。字于一,号轸石。南昌(今属江西)人。明代拔贡生,入清后绝意人世,以诗文自娱。作有小说《汤琵琶传》《李一足传》等。
李一足传
王猷定
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姐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尝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诸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
天启丁卯,至大梁,与鄢陵 [1] 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时姐夫为令于兖 [2] ,往从之。会姐夫出,姐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稜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市米,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皆蛋籍 [3] ,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
其地不立塾,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走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由辽西 [4] 过三关 [5] ,越晋 [6] ,历甘凉 [7] ,登华岳,入于楚,抵黔、桂,复历闽海 [8] 、吴、越间,各为诗文纪游。二十载,乃反其家。仇死,所坐皆赦。母亦没,登其墓大哭,数日不休。自以足迹遍天下,恨未入蜀。会鄢陵刘观文除夔 [9] 守,招之同下三峡,游白帝、绵 [10] 、梓 [11] 诸山,著《依刘集》一卷。
其弟自母丧,不知所在。一日欲寄弟以书,属韩氏兄弟投汴 [12] 之通衢。韩如其言,俄一客衣白袷 [13] ,幅巾草屦,貌与一足相似,近前揖曰:“我张太羹也,兄书已得达。”言讫不见。辛巳,李自成陷中州 [14] 诸郡,韩氏兄弟避乱至泗上 [15] ,见一足于途,短褐敝屣,须眉皆白。同至玻璃泉,谈笑竟日,数言天下事不可为。问所之,曰:“往劳山访徐元直。”韩笑之。一足正色曰:“此山一洞,风雨时披发鼓琴,人时见之,此三国时徐庶也。”约诘朝复来,竟不果。
甲申 [16] 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筯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后数月,济人 [17] 有在京师者,见之正阳门外。又有见于赵州桥下,持梃观水,伫立若有思者。韩子智度,不妄言人也,述其事如此。
本文采自《虞初新志》卷八,是一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传奇小说。传主李一足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作者却不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述其生平、写其业绩,而是多据传闻,突出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为人,借以抒写怀抱,表达作者自己在明末清初那动乱年代中有志难酬,无法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痛苦心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志士仁人共同的人生理想和行为标准,王猷定也不例外。明朝末年,阉宦专权,党争激烈,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自然使他们失去了兼济天下的机会。甲申之后,清兵入关,又摧毁了他们独善其身的梦想,因而使他们陷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窘困境地。而李一足的一生,恰恰能够再现当时文人包括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显然是作者选择这一真实人物作为传主的原因。幼年,李一足的父亲因无力偿还贷款而被里豪殴死,沉冤十年,不能洗雪,可见社会黑暗。李一足兄弟成年之后,其母召而告之。兄弟二人出于一片孝心,兼之侠肝义胆,奋身复仇!正因如此,传主失去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机会,开始了亡命江湖的侠客流浪生活。而这样的经历,最能引起当时在战乱中流亡的人们的共鸣。而在流亡中游历齐鲁辽晋……直至闽海吴越,并各为诗文以记游,又可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当时爱国诗人顾炎武的类似遭遇,亦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李一足晚年虽“须眉皆白”,但仍“数言天下事不可为”,可见其仍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大志,只不过大局已定,无力回天而已。自云将“往劳山访徐元直”一事,虽发生于甲申之前,但写作肯定在明亡之后,这就不由不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从而隐隐地透出了作者的民族情绪。而不早不晚,写李一足于甲申年化去,显然也是这种民族情绪的外现。而这种情绪显然最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共鸣。
文章题名《李一足传》,传主也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貌似历史散文范畴中的人物传记而实为传奇小说,主要得益于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创作而突出传奇志怪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一点,李良年《论文口号》是这样评价的:
于一文章在人口,暮年萧瑟转欷歔。
《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补《齐谐》志怪书。
将本文称为志怪书,正是看到了王猷定此类小说这一突出的艺术特点。为人立传而称“未详其家世”,开头便显示出与历史散文之不同,一下子便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接着便在概括介绍中历述其“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以及驾车出游,车中载所著书等异于常人、异于一般读书人的不同寻常之处,所以才能“所至人争异之”。一个“异”字,像《聊斋志异》一样,点出了全文之“睛”。在后文中,主要写了李一足为父报仇,避仇出走,蛋户教读,遍游海内,寄书寻弟,以及自言“往劳山访徐元直”、甲申坐化去数事。其中为父报仇、教读、游历等虽乃文人、孝子应为之常事,但报仇后“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已大奇!孝子之心,侠客之行,大快人心!教读乃常事,但蛋民之淳朴,风俗之怪异,亦奇!志怪色彩极浓。教读数年,积钱盈室已奇!而还青州,走狭斜,不数日将钱散尽而终不及私,则更奇!令人难以捉摸。广游历,各为诗文纪游乃当时文人骚客常事,但游历之广,二十年乃反其家则奇!直可与徐霞客比美。而后文之寄书寻弟,接书人形貌与一足相似而自称“张太羹”,且“言讫不见”,奇!人问所之,自言往劳山访徐庶,更奇!甲申后化去,“鼻垂玉筯尺许”;数月后又有人见之于正阳门外,赵州桥下,更是奇上加奇!愈出愈奇!文章至此,一个特殊时代的异人形象——李一足,相信已形成于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至此,谁还能将本文作为一篇历史散文、人物传记看待呢?张潮在编选本文之后情不自禁地评论说:“观一足行事,亦孝子,亦侠客,亦文人,亦隐者,亦术士,亦仙人,吾不得而名之矣。”的确如此。其实这也正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传奇小说与隶属于历史散文范畴的人物传记的根本区别。
另外,语言简洁而形象,选材典型而富传奇性,也是本文的艺术特点之一。否则,以区区763字,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李一足这一异人形象的。
(王恒展)
注 释
[1].鄢陵:地名。有二:一在河南,一在山东莒县。
[2].兖(yǎn):州名。在今山东省。
[3].蛋籍:即蛋户、蛋民。广东旧称水上居民为蛋民。
[4].辽西:郡名。战国燕置。辖境相当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后辖境渐小。
[5].三关:三座重要关口。明代以山西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以河北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此当指后者。
[6].晋: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
[7].甘凉:甘州、凉州。甘州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凉州在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内蒙古古纳林河、穆林河流域。
[8].闽海:地名。在今福建福州一带。
[9].夔(kuí):古州名。在今四川奉节一带。
[10].绵:古州名。在今四川绵阳一带。
[11].梓:梓潼,县名,属四川。
[12].汴:河南开封的别称。因汴水而得名。
[13].袷:同“裌”,夹衣。
[14].中州:对地处九州中间古豫州的指称。今河南为古豫州地,故相沿称河南为中州。
[15].泗上:泗水之滨。即今山东泗水。
[16].甲申:公元1644年。明朝于是年灭亡。
[17].济人:济州人。济州,古州名。在今山东济宁市一带。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 [1] 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贫无妻,事母甚孝,所居有石楠树,构茅屋,奉母朝夕。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
世庙 [2] 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 [3] 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 [4] 有女乐数十部,咸习蒋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着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著名大梁 [5] 间,所至狭邪争慕其声,咸狎昵之。然颇自矜重,不妄为人奏。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 [6] 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 [7] 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一日至榆关 [8] ,大雪,马上闻觱篥 [9] ,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夜宿酒楼,不寐,弹琵琶作觱篥声,闻者莫不陨涕。及旦,一邻妇谐楼上,曰:“君岂有所感乎?何声之悲也!妾孀居十载,依于母而母亡,欲委身,无可适者,愿执箕帚为君妇。”应曾曰:“若能为我事母乎?”妇许诺,遂载之归。
襄王 [10] 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篷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唯居旁抔土在焉。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待郎不至,闻猿啼,何也?吾殆死?唯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耳目聋瞽,鼻漏,人不可迩。召之者隔以屏障,听其声而已。
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 [11] ,有桃源 [12] 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 [13] 曰:古今以琵琶著名者多矣,未有如汤君者。夫人苟非有至性,则其情必不深,乌能传于后世乎?戊子秋,予遇君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君,君坐土室,作食奉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君仰天呼呼曰:“已矣!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死矣!”予凄然,许君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者,独君也乎哉!
这是一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成的传奇小说。作者王猷定。载《四照堂集》中,张潮收入《虞初新志》。作品在思想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以汤琵琶悲怆的一生,表现作者作为明遗民入清后的痛苦心情,并借汤琵琶的世鲜知音,表达作者的孤寂与哀伤,具有浓郁的民族精神和故国之思。
汤应曾生于明末,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残局,“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母问之,答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这种悲凄与个人性格有关,亦与时代有关。如果说小说的开头交代还不明白的话,那么在汤琵琶随军嘉峪、张掖、酒泉一节中,便明显地将汤琵琶与军国大事、国家局势联系到了一起。“一日至榆关,大雪,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更见民族精神。榆关即山海关,当时堪称国家大门的象征。明末清兵多次入关,烧杀掳掠,致使国将不国。汤琵琶至此而忽思母痛哭,显然与国事有关,此乃借家写国之曲笔。妇亡之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则显然是明末清初社会的真实写照。家破国亡,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多愁人思妇,百虫之号,草木之吟,显然是宣泄哀思亡国之心声。而《楚汉》一曲的刘、项之争,项王的悲歌慷慨之声,使人“终而涕泪之无从也”,亦借古喻今,叹国土之沦丧与外族之入侵。汤琵琶技冠当世,而知音者只有一孀妇、一猿猴、一王猷定,故全文以汤琵琶仰天长叹世鲜知音告终,以作者的慨叹“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者,独君也乎哉”作结,显然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深痛感情。
善于抓住传主性格的主要方面,从其生平事迹中选取最足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情节和细节,运用略貌取神的写意手法进行描写,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汤应曾悲怆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生来多愁善感,经历复杂,而作者重点写了他的善悲、甚孝和音乐天赋,尤其是高深的琵琶造诣。同时,其悲与孝又多和音乐与琵琶相关联,这就紧紧地扣住了小说的题目——《汤琵琶传》。小说开头便像传统的传记文学一样,直接点出了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事母甚孝”;“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成名之后,蒙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着宫锦衣,殿上弹奏,本来是一件充满欢乐的事,但汤琵琶一曲哀楚动人的《胡笳十八拍》,又写出了他天性忧郁的个性特征。被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之后,为壮士气,虽也弹过《塞上》之曲,但接下来就是在榆关雪中闻觱篥,思母痛哭。别将军归家途中,夜宿酒楼弹琵琶作觱篥声,闻者莫不陨涕,且令独居十年的孀妇闻而奔之,愿执箕帚为其妇。其琵琶造诣之高,可以想见。因善悲而弹琵琶,因弹琵琶而得妻,但汤琵琶并没有因此而喜,而是首问孀妇:“若能为我事母乎?”孝心可见。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失措,而汤琵琶仍坐弹《洞庭秋思》。老猿闻之而哀号中夜,抱琵琶跃入水中。叙事虽夸张,实则为突出其善悲、善弄琵琶。归家后母尚健而妇亡。妇亡之夕的猿啼户外,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诗句。而汤琵琶遵亡妇遗嘱,于妻墓前陈酒弹奏琵琶,慰藉亡灵。更是以琵琶写其哀痛,催人泪下。至于叙述其所弹古调百余曲,亦突出了他的善悲和琵琶造诣。结尾仰天长叹,更是突出了他的善悲而甚孝。因为善于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故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九百余字,却能把汤琵琶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且全篇充满了悲剧韵味,催人泪下,与这一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
善于描写琵琶演奏,是本文的又一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反衬的手法和侧面描写来表现汤琵琶高深的演奏技艺。初出道,周王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哀楚动人。至令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由是著名大梁间,所至狭邪争慕其声而狎昵之。这里虽没有直写其演奏水准,但已令人想见其妙。在王将军幕中,弹《塞上》之曲,能令兵威将猛。宿酒楼,夜弹琵琶,不但使闻者莫不陨涕,且能令独居十载的孀妇奔诣楼上,情愿执箕帚而为其妇,亦是侧面描写。泛洞庭时,一曲《洞庭秋思》令老猿哀号中夜,并抱琵琶跃入水中。亦是以志怪手法衬其演奏之妙。当然最妙的还是描写汤琵琶弹奏《楚汉》时的一段。既有写意式的概括描写,又有具体的工笔描写,楚汉两军决战之景况,如在目前,《楚汉》哀怨绝伦的曲调,如在耳畔。非生花妙笔,何以描摹至此!直可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相媲美。难怪张潮在此文之后感叹说:“韩昌黎《颖师琴》诗,欧阳子谓其是听琵琶。予初疑之,盖以琵琶未必能如诗中所云之妙也。今读此文,觉尔汝轩昂,顷刻变换,浔阳江口,尚逊一筹耳。”
(王恒展)
注 释
[1].邳州:地名。今属江苏。
[2].世庙:明世宗朱厚熜庙号,年号嘉靖(1522—1566)。
[3].陈州:地名。其地约相当于今河南周口地区。
[4].周藩:明太祖第五子朱橚于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定王,其后代袭封者均称周王。藩,藩国。帝王分封的诸侯国。古代帝王以之藩屏王室,故称。
[5].大梁:地名。战国魏都。在今河南开封。
[6].嘉峪:关名。在甘肃酒泉西嘉峪山西麓。地势险要,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地。张掖:市名。属甘肃省。酒泉:市名。属甘肃省。
[7].戏下:部下。戏,通“麾”,主将的大旗。引申为指挥。
[8].榆关:地名。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市。
[9].觱篥(bìlì):古乐器名。本出龟兹,后传入中国。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似胡笳。又名悲篥。
[10].襄王:明仁宗朱高炽嫡五子朱瞻墡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封襄宪王,其后代袭封者均称襄王。
[11].淮浦:县名。故城在今江苏涟水县西。
[12].桃源:县名。有二:一在湖南常德市。一在江苏淮安,后改为泗阳。此指后者,也可以理解为世外桃源。
[13].轸石王子:即作者王猷定。猷定号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