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
【作者小传】
(约1500—1582) 明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后迁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自幼聪颖,博涉群籍。多次参加乡试均落第而归,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岁贡,后来肄业于南京国子监,约在六十多岁时进北京候选,被任为浙江长兴县县丞,但他任职仅一年多,就因征粮事得罪长兴的大地主,被诬为贪赃,撤职罢官。从此以后,吴承恩放浪诗酒,以卖文、经商为生,终老于林下。根据鲁迅、胡适两先生的考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吴承恩是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大闹天宫
吴承恩
——《西游记》第七回(节选)
(原文略)
《大闹天宫》见于《西游记》第七回。题目为笔者所拟。
神话小说《西游记》写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一次伟大长征。由于完成这一历史事件的难以想象的艰巨性及其巨大意义,所以就立即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迅速被神异化,成为当时各种文艺形式竞相反映的热点题材。《西游记》就是在近千年的民间文学的发展演变中,由明代文人最后加工改编而成的百回本小说巨著,并成为神怪类小说流派的巍巍大纛,与《三国》《水浒》《金瓶梅》一起,为通俗小说成为明清文学主潮流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写的虽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全书的主角却是孙悟空。所以,《西游记》一开始,就以整整七回的篇幅来为孙悟空立传。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西游记》前七回中所写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此节文字主要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力败众天将,与如来赌斗,被压五行山下等内容。作者以极其精炼的笔墨展现情节,却声情并茂、形神毕肖,思想和艺术皆臻高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玉皇大帝是神灵世界的象征,以其无比尊严和无比神圣的形象,威慑和统治着天界,成为世世代代只能崇拜而不可亵渎的精神偶像,又何言背叛,怎敢反抗!然而,渺小和低微如猴头孙悟空者,竟凭着手中的一根如意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直打到玉皇大帝的“通明殿里,灵霄殿外”,“更无一人可挡”!即使被三十六员雷将包围,眼见“刀枪剑戟、鞭锏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也毫无惧色,一心要夺斗牛宫,抢玉皇的宝座。如此胆大包天,如此豪情壮志,普天上下,又有谁能与之相比!他在如来面前高喊的“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犹如“革命的檄文”。猴王的反抗精神在这里被刻画得何等激越高昂、淋漓尽致。而玉帝和全天宫的神将在金箍棒面前,却庄严尽失、威风扫地。这些描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条件下,无疑是时代的最强音。作者以最酣畅的笔墨、最饱满的激情,着力刻画了猴王的神力和奋勇,热烈地歌颂了孙悟空蔑视天宫神权的反潮流精神。
“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手掌心。”这句流传民间的谚语,就是从本节如来佛和孙悟空赌斗翻手心而来。在这则故事中,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给形象的成功描绘开拓出相当宽阔的天地;而作者绘声绘色的笔墨,又给人物的性格刻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就孙悟空而言,他在大闹天宫的特定环境下,正当力战各路天将大占上风之时,斗志正旺,信心尤高;而逃出老君的八卦炉无疑又助长了他的气焰。所以,面对佛祖,他不会也根本不可能正确地、冷静地去估量敌我的实力。猴头的自信和骄傲,使他只能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对方,只考虑胜利一面,而不去想失败的可能。所以他先是怒气昂昂地高叫:“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继则不无傲意地自报家门:“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当如来提出赌斗,他就暗笑这如来“十分好呆”。态势的发展已经步步显现出他必败的前景,猴王却依然目空一切地以为稳操胜券,为“灵霄宫必是我坐”而得意。因此,当他挥笔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做记号留在天尽头的肉红柱子上时,一个无比生动的可感可摸的活生生的形象,就宛在眼前了。
就如来佛而言,赫赫佛祖,高山景行,何等威严!然而他一出场,却大为出人意外:他先是止住刀兵,这一举动明显表示出他不会甚至不屑与猴头以力相争;接着又以能否一筋斗翻出他的手掌心来同猴王赌赛,并以玉皇大帝搬出灵霄殿为赌注。真正是落笔不凡,非同寻常。而且只是寥寥数笔,人们几乎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陡然间胜败已分。堪称谈笑破敌,威力奇妙,翻手间猴王已被压在五行山下。这些描写,集中而具体入微地显示出佛祖高深莫测的、无可企及的无边佛法。这种富有个性化的神来之笔,与佛祖的特殊身份完全融洽和相衬,对塑造如来这一具体形象,发挥了奇妙的效果,产生了非同一般的特殊作用。佛祖在全书中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他在大闹天宫故事中一亮相,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正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富有个性的反映。
大闹天宫的故事集中地体现了《西游记》全书熔幻诞、谐趣于一炉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格调。孙悟空一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却翻不出佛祖小小的手掌心。这一情节的设计,充满着作者异想天开的神思,表现了作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既展示出作者追求以文为戏的艺术爱好,也反映了作者善于涉笔成趣的创作能力。而在这样构思基础上所进行的具体描绘,又是那样的贴切和别具一格,足以使每一个欣赏的读者拍案叫绝,叹为神来之笔。诸如猴王一筋斗像风车子相似般前进,看见五根肉红柱子以为来到了天尽头,就拔根毫毛变支笔,在柱头上写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又在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满以为这一回定要让如来作证,叫玉帝让出灵霄殿;哪知一筋斗翻回来,原来始终未曾离了如来手心,猴王低头一看,那佛祖中指上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大指丫里还有猴尿臊气。读来真觉神奇怪诞、谬悠荒唐,又匪夷所思、妙趣横生,字里行间,泛溢着异常和谐圆熟而又高超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节文字在《西游记》全书的情节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闹天宫是之前一系列内容所引出的必然结果。其远因是大闹龙宫和大闹阴司,经受了斗争的洗礼,并由此获得一根与猴王性格十分和谐的武器金箍棒,所以十万天兵围剿花果山,猴王才能周旋其中而得心应手;近因则是猴王雄心与天庭正统观念的一系列逐步激化的冲突。这样,天宫一方非将猴王置之死地而大施淫威;猴王一方则何甘屈服,非坚持反抗,取得最后胜利而罢休。如此,大闹天宫这一震撼三界、威传四方的壮剧,就在所不免。其次,孙悟空因为有大闹天宫的辉煌经历,扬名四海,故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时,才会看中他当唐僧的护法,去远征西天路。观音深知取经任务之艰巨,需要各种人才的同心协力,各种力量的相互配合,所以观音菩萨在收伏沙悟净和猪悟能以及玉龙后,她还要收伏孙悟空作为取经僧的主要护法,则西天路上的千难万险何所惧,魑魅魍魉又何足畏。观音在五行山前见被压的猴王时吟诗云:“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对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的非凡身手作了由衷的赞美;再次,大闹天宫最后以猴王失败而被压五行山下作结,标志着孙悟空奋斗史第一阶段的结束;但又是五百年后为保唐僧取经,孙悟空再度出世的前奏,是后文转向西天取经,展开更为惊险、更为艰苦的一系列情节内容的铺垫。
在大闹天宫中,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必将猴王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正是他们害怕与无能的表现。但孙悟空吃了仙桃和仙丹,又销了死籍,不可能死,之后还有更光辉更艰巨的任务等待他去完成。这是《西游记》作者全书结构设计的全局。而这个全局的设计,作者正是借佛祖如来来体现的。所以,佛祖如来只把猴王压服在五行山下,也不妨说,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磨炼其意志和毅力,以便去经受更大的战斗洗礼。所以本节原文最后有诗曰:“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表明了本节故事在《西游记》全书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吴圣昔)
猪八戒义激猴王
吴承恩
——《西游记》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
(原文略)
《猪八戒义激猴王》见于《西游记》第三十至三十一回。题目为笔者所拟。故事读来妙趣横生,而又意味深长。清人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中曾评道:“猴王之放逐,其端虽起于尸魔,其实由于八戒。此回偏用他去请,大是难事。不难于请,而难于见面;不难于见面,更难于启齿,实在令人难以动笔。看他奇奇怪怪,想出一绝妙的过渡,顺手插入,并无痕迹,写得可憎、可爱、可怜、可笑,非只令猴王意转,即读者亦觉其心回,真妙笔也。”
作者的文笔的确很“妙”,其妙就妙在它不仅将义激猴王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以勾魂摄魄的传神之笔,描画出了猪八戒与孙悟空的个性神采。为了更好地领略这些妙处,且让我们从故事的来龙去脉说起。
想当初猴王打死尸魔,正是因为八戒多次谗言冷语地撺掇,才使唐僧不分皂白,将功为罪,把悟空赶回花果山的。可如今沙僧被黄袍老怪捉进了碗子山波月洞,唐僧则被老怪点化为猛虎锁在铁笼里,白龙马也为救唐僧而被老怪打伤了后腿,只有八戒临阵脱逃,幸免于难。于是,去请猴王救师的使命,自然也就落在了八戒身上。欲待不去,师命难保;真要前去,又怕猴子挟怨报复。这的确“大是难事”!好在八戒终于还是克服了畏葸心理,冒险赶到了花果山。可见,紧要关头,八戒还是能够不倒旗枪,做一个好汉的。而这也是他能够赢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吧。
不过,真要面对孙悟空,八戒又未免战战兢兢,“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啊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着那些猴子磕头”。这些滑稽的动作细节,活画出了八戒既可怜又可笑的嘴脸来。悟空见到八戒自然气不打一处来,所以也就有意拿班做势地对他加以戏弄与刁难,借此出点怨气。这让八戒好生气恼,可又不敢怒形于色,于是他便低着头,拱着嘴,暗骂猴子不讲兄弟义气,居然炎凉、骄矜到了如此田地!这要算是八戒的绝招了,每当他受到猴子的欺负时,他就用暗骂来发泄怒气,以求心理平衡。这让人觉得他颇有点今人所说的阿Q精神。
待到猴子给了他一点好颜面,他马上又天真地认为:“认得就好说话了。”可这“话”究竟如何说才“好”呢?八戒于是又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扯谎!尽管他扯谎的本领实在不够高明,但趋利避害的本能早已使他扯谎成性。他说,师父让他来请悟空,是想悟空了,理由是师父叫徒弟时,“我不曾听见,沙僧又推耳聋”,这不分明是在开脱自己,编派沙僧吗?而说悟空“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这又显然是在奉承悟空;因为在与悟空“耳鬓厮磨”的日子里,他早已了解到悟空喜欢听人奉承的毛病,所以往往能够对症下药。可见,八戒虽呆,也有狡黠的时候。
悟空当然一听即知他在扯谎,但并不当场揭穿,而是整暇以待,有意引八戒游山玩水,显摆自己的家业,弄得八戒心急如焚。这就形成了机灵与蠢笨的奇妙对比,煞是有趣、好看。不过,从八戒几次三番地催促悟空动身的言行中,我们不也分明可以感受到他急欲救师的一片志诚吗?无奈悟空无动于衷,致使八戒黔驴技穷。于是,在下山途中,憋了半天怨气的八戒,终于尽情地骂开了。但悟空是何等聪颖之人,早就料到呆子有此一骂。结果,一番捆绑、威吓,终于逼得八戒道出了实情。
其实,要说悟空这半日,应该比八戒还要焦急,“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他,何尝有片刻忘记过师父的安危?所以,他几乎迫不及待地催逼八戒:“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快早说来!这一恼发我的性子,断不饶你”!如此一片赤诚、急迫的救师之心,着实令人感佩不已。
让人好笑的是,八戒在供出真情之时,也还是忘不了美化自身,编派他人。他说自己不辞辛苦,前去化斋,“不想沙僧别了师父,又来寻我”,而师父又没有坐性,结果在林间玩景时遇妖被捉。可实情却是,他借化斋为名,酣睡不归,才导致沙僧出寻,唐僧遭擒的。而且,他还说自己与沙僧第二次去战妖怪时,“不知那怪神通广大,将沙僧又捉了。我败阵而走,伏在草中”。其实,他是在与妖怪激战时假说出恭,乘机躲了起来,才使沙僧被捉的。八戒之可气、可笑甚至可恶,由此可见一斑。至于他转述白龙马的话语,说悟空“‘是个有仁有义的君子。君子不念旧恶,一定肯来救师父一难。’万望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这却又见出八戒性格中乖巧、可爱的一面,让人感到八戒有时也并不呆笨,尤其是下文义激猴王一段,他那猪脑子中突然闪现的智慧火花,简直叫人拍案叫绝!
当悟空责问他:“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听言,豁然开窍,于是便随机应变地胡编说:“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这就一下子抓住了猴王自命不凡的高傲心理。果然,此言一出,猴王就急不可耐地追问:“怎么说?”八戒又信口开河:“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着油烹!’”这一来,猴王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当即决定下山。八戒这一招儿岂不是十分高明吗?既达到了“请将”的目的,又借机将猴子骂了个狗血喷头,发泄了一肚皮的积怨。这真是其乐何极,妙不可言也!
当然,八戒之所以能够一“激”成功,关键还在于悟空有心救师;否则任凭猪八戒千“激”万“激”,恐怕也是不会奏效的。八戒只是摸透了悟空的脾性,才使他斗志昂扬地主动要求前去应战的。后来,那妖怪曾对悟空分辩说:“你不要信他。那个猪八戒,尖着嘴,有些会小老婆舌头,你怎听他?”真足令人喷饭!看来,他倒是比孙悟空还更了解猪八戒呢!
总之,“义激猴王”这一故事,通过猪八戒对孙悟空哄、瞒、骗、激等言行的传神摹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猪八戒可笑、可气、可怜、可恶而又可爱的诸种情态,深入揭示了他既畏难又坚定,既呆笨又狡黠,既撒谎成性、文过饰非,又心念师恩、不忘交情等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同时,对于孙悟空的不念旧恶,高傲性急、见危授命、有仁有义等性格行为,也作了穷形尽相的刻画。故事情节既曲曲折折、饶有情味,人物形象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掩卷思之,真乃余兴悠长!
(纪德君)
过火焰山
吴承恩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第六十回、第六十一回
(原文略)
《过火焰山》见于《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题目为笔者所拟。
《西游记》描写唐僧与其徒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西行取经,曾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八十一难的前四难是有关唐僧出身时的事,取经途中所历实际上是七十七难。而且这七十七难中,有同一故事分列二难甚至三难、四难者,故西行中发生的故事总共是四十五个,最精彩的大故事有十余个。这一则《过火焰山》即是其中之一。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路阻火焰山前,该山火焰八百里,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只有铁扇公主罗刹女有一柄芭蕉扇,扇熄火焰,才能过得。罗刹虽是孙行者早年结拜兄弟牛魔王的妻子,但因之前行者请观音收伏其子红孩儿而结仇。因此,为了借扇,双方展开了反复的较量与激烈的争斗。情节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过火焰山的故事,具体表现为孙行者三度借调芭蕉扇的争斗。
一调芭蕉扇,主要叙述孙行者和罗刹女之间的冲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奇诡诞幻,涉笔成趣。这场冲突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即礼借、力求、智取。
礼借合乎规定情景。因为罗刹女是牛魔王之妻,而牛魔王是孙行者的结拜兄长。有此礼借,才足以体现猴头考虑之周全,礼数之周到,也足见作者构思之细密。其间,孙行者甚至装得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不知喊了几多声嫂嫂,企求对方有所感动,甚至伸着头让对方乒乓地砍,一味忍让。这些笔墨,多侧面地展示和丰富了孙行者的个性特点。但罗刹坚不肯借扇,于是便转入力求。
力求自有其合理性。《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写如意真仙犹为其侄红孩儿复仇而争战,何况其母罗刹,免不了刀兵相见。于是,双方展开了有声有色、变化多端的争斗。先是力战,罗刹不敌,情急之下,便挥动其芭蕉扇。猴头竟被一扇扇得无影无形,整整飘滚了一夜,扇出了五万余里,芭蕉扇也因此显露其非凡的威力。但说来无巧不成书,原来猴头飘到了灵吉菩萨的小须弥山。灵吉送了他一粒定风丹,使芭蕉扇在孙悟空面前失灵。罗刹遂畏不出门,于是转入智取。
智取更是写得生动有致,脍炙人口。孙行者变成了蟭蟟虫,钻入到对方肚腹之中,拳打脚踢,罗刹终于彻底失败,只好求饶,献出宝扇。这一则,便是所谓“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皮”的战术。其实,孙行者的钻心术,前文迭见,后文亦出,但以本则最为奇幻,最为生动,最有代表性,故得成警句,留传醒人。
有趣的是若宝扇真被孙行者借得,取经僧岂非就顺利过山!但这样一来,故事未免简单过直。出人意外的是正如俗话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原来孙行者取到手的竟是一柄假扇,以致一扇之下,火焰山火腾起千丈之高,燎光了猴头的两股毫毛。于是二调芭蕉扇的争战已必不可免,势所必然。
一调芭蕉扇已写得如此奇诡和生动,二调之难写,可想而知。然而作者的生花妙笔,果然变幻莫测,天纵神思,的确非凡。二调的过程,也同样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礼借、力求、智取,但较之一调更为丰富、奇特和有趣。文中除把争战的场所移向牛魔王小妾处,以拓展背景,使与前回有别并借以出新之外,行者见牛魔王,依然又真心诚意地奉承、礼让,并巧妙地解释开所谓害子、惊妾之嫌。老牛较之罗刹更豁达,居然几被说通;但等行者一提借扇事,老牛才悟其来意,且料其必已欺过罗刹,于是反目成仇,兵戎相见。行者礼借不成,才以武力索取。但写“力求”的笔墨要超出一调时的描写,谈何容易!于是作者只以寥寥数笔,叙述双方难分难解地鏖战百十合后,借碧波潭来人请牛王赴宴而宕开情节,将“力求”巧妙地转入虚写。猴头却由此妙计顿生,异想天开地变成牛魔王,赶到罗刹女处,扮演了一出真假夫妻会。智取实际上写成了骗取。
这场骗取,其实令人叫绝,别开生面。这一对真敌人、假鸳鸯,上演了一场久别重逢的夫妻会:一方是真情流露,春意酣然;一方是假意挑逗,有心骗扇。罗刹久旷骤逢,柔情似水,怎防是猴头的圈套;猴头无意调笑,心存诓骗,处处引罗刹上当。酒酣耳热中隐伏着腾腾杀机,缠绵浓艳中闪烁着刀光剑影。罗刹果然上当。行者不仅把扇骗到手,而且连运用的方法也哄骗了来。这场智取,较之一调无疑更为别致,更为生动,也更为有趣。而作者却似信手拈出,恰到妙处,绘声绘色,传神写照,既曲尽世间夫妇闺中柔情旖旎之状,又渗透着耐人参悟的深刻寓意。
真扇既为猴头所得,几疑何用三调?不料转折陡生,波澜骤起,原来老牛发现了这场骗局,他变成猪八戒竟轻而易举地将宝扇赚回。孙行者一调不疑芭蕉之为假,势不得不两;再调竟信假八戒之为真,势不得不三。
然而,一调、二调好戏迭出,妙语生花;三调要更上层楼,再谋奇招,三起高潮,自然不易。于是作者别出心裁,另寻蹊径,竟设计和组织了一场大比武、大拼搏和大围剿来完成三调结局,也足以令人啧啧称异。
就大比武而言,其斗法之奇幻,足可与《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和二郎神赌变化媲美;就大围剿而言,其规模之浩大,又堪称是当年十万天兵鏖战花果山之重演;就大拼搏而言,牛魔王敢于与天兵天将相抗,其神勇,其浩气,则活脱脱是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之再现。只是当年的那场大比武、大拼搏、大围剿是为猴王大闹天宫所引发,天神们矛头指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而这回的鏖战,却是由于牛魔王和罗刹女拒借芭蕉扇而造成,仙佛们共同的敌方变成了牛魔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而,求全者或以为此等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只管如此,便可厌矣,显然有雷同之嫌;称赏者则以为足可与二郎神战孙悟空篇紧相照应,章法有倒射之妙。见仁见智如此,亦足引人思索。但平心而论,像三调这样的笔墨,在《西游记》中是不多见的,欣赏者无疑会获得艺术上的强烈感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哪吒奋战牛魔王一节,太子之神威,老牛之奋争,笔墨何等酣畅,气势何等凛冽。
就大围剿一节看,区区牛魔,竟招致佛道巨头发檄声讨,调将包剿,惊动三界神祇,组织神海战术,不免给人以小题大做之感。最后,罗刹被迫献出宝扇,唐僧师徒平安西行;牛魔却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只落得家破人亡。每读至此,虽觉笔阵中波澜壮阔,奇文可赏;但亦不免对牛魔王心存同情。其实,借扇与拒借之契机实为先前观音之收伏红孩儿。如今此事轰动三界,观音能不知?善财能不闻?盖作者有意加以回避之故,若他们一出场,过火焰山故事又是另一面貌了。
本篇所选为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最精彩之片段。选文笔墨灵动,却又精镂细刻,鲜明地衬托出主要人物形象如孙行者、罗刹女和牛魔王的性格特点,突出地反映了过火焰山故事中熔嬉笑谐谑和神奇诡诞于一炉的特色,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
过火焰山故事以三调芭蕉扇的构思来完成,确非大手笔不能出,非妙手笔不能成,故多为评家所称道。但这种以“三”为度,从“三”化出,不但《西游记》中迭见,《水浒》《三国》中亦有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之类。其有利于组织情节高潮,严密故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某些艺术创作规律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描写得成功与否,亦须看作者运笔之能耐。故若加以绝对化,不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吴圣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