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康
【作者小传】
清小说家。字铁仙,一字悔庵,姓费莫氏,号燕北闲人。乾隆末至同治初满洲镶红旗。道光三年(1823)任理藩院员外郎,并以提调官和总纂官的身份参与《理藩院则例》的续修工作。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分巡天津河间兵备道,咸丰元年(1851)任安徽凤阳府通判。丁忧归乡后,又曾被起任为驻藏大臣,但因病未能赴任,不久便在家中去世。作有小说《儿女英雄传》等。
十三妹故露尾藏头一双人偏寻根觅究
文康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节选)
安公子听了,连忙站起来道:“姑娘,人非草木!方才我安骥只为自己没眼力,没见识,误信人言,以致自投罗网,被那和尚绑上要取我的心肝,那时我的生死关头,不过只争一线;若不亏姑娘前来搭救,再有十个安骥,只怕此时也到无何有之乡 [1] 了。此恩终身难报,怎说得个不知!只是我知道姑娘是前来救我,却不知姑娘因何前来救我?更不得知姑娘因何一直赶到此地来救我?还求你说个明白。再求你留下名姓,待我安骥禀过父母,先给你写个长生禄位牌儿,香花供养。你的救命深恩再容图报。”那姑娘道:“幸而你明白是我救你;不然,大约你有三条命也没了!你那图报不图报的话不必提。我的姓名,你不必问;必要问,我就捏个假名姓告诉你何妨。”
那张金凤说道:“姐姐,不是如此;便是妹子这里也一定要请问姐姐个姓名。就便是姐姐施恩不望报,也得给我们这受恩的留些地步才好。姐姐要不说,妹妹只得又跪下了。”那姑娘连忙一把拉住说:“快休这样。我纵然不说姓名,自然也得说明来历;不然,叫你们大家看着我这个样儿,还是《平妖传》的胡永儿?还是《锁云囊》的梅花娘?还真个的照方才那秃孽障说的,我是个‘女筋斗’呢?我的姓名虽然可以不谈,有等知道我的,认识我的,都称我作十三妹。你们大家都叫我十三妹就是了。”
大家听了都称了声“十三妹姑娘”。这个地方儿要让安公子积伶了。他听了这话,想了一想,道:“姑娘,你这称呼是九十的‘十’字?还是金石的‘石’字?”十三妹道:“这随你算那个字都使得。”只见他不容再问,便长叹了口气,眼圈儿一红,说道:“你们要知我的来历,我也是个好人家的儿女。我父亲也坐过朝廷的二品大员。”
张金凤听了,忙站起来福了一福,道:“原来是位千金小姐,妹子不知,方才多多得罪。”那姑娘笑道:“你这话更可不必。你我不幸托生个女孩儿,不能在世界上烈烈轰轰作番事业,也得有个人味儿。有个人味儿,就是乞婆丐妇也是天人;没些人味儿,让他紫诰金闺 [2] 也同狗彘。小姐又怎样?大姐又怎样?还说句笑话儿:你也见过一个千金小姐合强盗撒对儿的么?”那张老道:“什么话!那说书说古的菩萨降妖捉怪的多着呢!”
安公子接着问道:“姑娘既是位大家闺秀,怎生来得到此?”十三妹道:“你听我说:我父亲曾任副将 [3] ,只因遇着了个对头——这对头是个天大地大无大不大的一个大脚色,正是我父亲的上司!”说到这里咽住,把脸一红,又说道:“却又因我身上的事得罪了那厮。他就寻个缝子,参了一本,将我父亲革职拿问,下在监里。父亲一气身亡。那时要仗我这把刀,这张弹弓子,不是取不了那贼子的首级,要不了那贼子的性命,但是使不得。什么原故呢?一则他是朝廷重臣,国家正在用他建功立业的时候,不可因我一人私仇,坏国家的大事;二则我父亲的冤枉,我的本领,阖省官员皆知,设若我作出件事来,簇簇新的冤冤相报,大家未必不疑心到我,纵然奈何我不得,我使父亲九泉之下被一个不美之名,我断不肯;三则我上有老母,下无弟兄,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因此上忍了这口恶气。又恐那贼子还放我孀母孤女不下,我叫我的乳母丫鬟身穿重孝,扮作我母女模样,扶柩还乡。我自己却奉了母亲避到此地五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地方投奔一家英雄。这家英雄现年八十余岁,真算得个不读诗书的圣贤,不怕势利的豪杰!不想到了那里,正遇着他遭了桩不得意事情,几乎把前半世的英名丧尽。是我拔刀相助,不但保全了他的英名,还给他挣过一口大气来。他便情愿破业倾家,要把我母女请到他家奉养。只是我这人与世人性情不同,恰恰的是曹操一个反面。曹操曾说:‘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我却是只愿天下人受我的好处,不愿我受天下人的好处。当下只收了他一匹驴儿,此外不曾受他一丝一粒,只叫他在这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给我结了几间茅屋,我同老母居住。又承他的推情,那里村中众人的仗义,每日倒有三五个村庄妇女轮流服侍老人家,颇不寂寞。我才得腾出这条身子来弄几文钱供给老母的衣食。只是我一个女孩儿家除了针黹女工 [4] 那是我生财之道?说来不怕你大家笑话,我活了十九岁,不知横针竖线,你就叫我钉个纽襻子,我不知从那头儿钉起。我只得靠着这把刀,这张弹弓,寻趁些没主儿的银钱用度。”
那安公子听到这里问道:“姑娘,世间那有个没主儿的银钱?”姑娘道:“你是个纨绔膏粱 [5] ,这也无怪你不知,听我告诉你:即如你这囊中的银钱是自己折变了产业去救你的令尊交国家的官项:这便是‘有主儿的钱’。再如那清官能吏,勤俭自奉,剩些廉俸;那买卖经商,辛苦贩运,剩些资财;那庄农人家,耕种刨锄,剩些衣食:也叫作‘有主儿的钱’。此外有等贪官污吏,不顾官声,不惜民命,腰缠一满,十万八万的饱载而归;又有等劣幕豪奴,主人赚朝廷的,他便赚主人的,及至主人一败,他就远走高飞,卷囊而去;还有等刁民恶棍,结交官府,盘剥乡愚 [6] ,仗着银钱霸道横行,无恶不作:这等钱都叫作‘没主儿钱’。凡是这等,我都要用他几文。不但不领他的情,还不愁他不双手奉送!这句话要说白了,就叫作女强盗了!”
公子说:“姑娘言重。据这等听起来,虽那昆仑、古押衙、公孙大娘、线娘等辈,皆不足道也!强盗云乎哉!强盗云乎哉!”姑娘忙拦他道:“算了!够酸的了!”
那张金凤接着问道:“我看姐姐这等细条条的个身子,这等娇娜娜的个模样儿,况又是官宦人家的千金,怎生有这般的本领?倒要请教。”
那姑娘道:“这也有个原故。我家原是历代书香。我自幼也曾读书识字。自从我祖父手里就了武职,便讲究些兵法阵图,练习各般武备,因此我父亲得了家学真传。那时我在旁见了这些东西,便无般的不爱。我父亲膝下无儿,就把我当个男孩儿教养,见我性情合这事相近,闲来也指点我些刀法枪法,久之就渐渐晓得了些道理。及至看了那各种兵书,才知不但技艺可以练得精,就是膂力也可以练得到。若论十八般兵器,我都算拿得起来。只这刀法,枪法,弹弓,袖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又得那位老英雄赠我的这头驴儿。这驴儿日行五百里,但遇着歹人或者异怪物事,他便咆哮不止,真真是个神物!因此任我所为,就把个红粉的家风作成个绿林的变相。这便是我的来历。我可不是上山学艺,跟着离山老母 [7] 学来的!”
张金凤也嫣然一笑。张老夫妻在旁听了,只是点头咂嘴。安公子说道:“方才我看那些和尚都来得不弱,那个陀头尤其凶横异常,怎的姑娘你轻描淡写的就断送了他?——今听如此说来,原来家学渊源,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了!”
本篇选自《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作为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立意颇高。老学究文康的口气很大,自言他创作这部小说是“有憾于《红楼梦》”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要做翻案文章,其旨在宣扬集儿女英雄于一身的完美人格,所谓“侠烈英雄本色,温柔儿女家风”。
不过,诚如许多论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虽然作家的创作意图非常强烈,但作品形象的体现并未到位,其立意也并未完全实现,主人公何玉凤(十三妹)作为“儿女英雄”的化身明显有“拼凑”的痕迹。比较而言,在作品前半部分,其豪放不羁、义薄云天的侠女性格较有生气,而后半部分金盆洗手、退出绿林、重归闺阁之后则是一副封建淑女的矫揉庸俗之态,比之红楼十二金钗的性情风范相差多矣。所以鲁迅批评其“纯出作者意造”,“性格失常”之处“触目皆是”(《中国小说史略》)。据此可知,作为清代侠义派小说的佼佼者,其艺术价值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其中能仁寺侠女(十三妹)救书生一段,绘声绘色,曲折生动,脍炙人口,侠女十三妹的“英雄本色”得到了极为充分的显现。
故事叙述:学人安学海一生苦读,晚年居官,因生性耿直、不识官场韬略而无故获罪,其子安骥携银千里救父,误走荒山,险遭能仁寺凶僧谋害,幸得侠女十三妹挺身解救脱险;十三妹伸张正义,一鼓作气,将伤天害理之一寺凶僧扫荡殆尽,最后又“救人救彻”,义赠代表其绿林威望的随身雕弓,护送安公子一路平安抵达淮安。故事从第四回《末路穷途幸逢侠女》到第十回《防暴客谆切付雕弓》,花了整整八回文字,占了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用浓墨重彩从容不迫地描写了十三妹义救安公子的全过程,女侠之飒爽英姿和豪迈气概跃然纸上,其中正邪双方飞檐走壁、刀光剑影的激烈打斗十分精彩,对安骥叠遇险境、穷途末路的铺写,能仁古寺暗藏杀气、玄机重重之苍凉环境的描绘,十三妹出神入化之高超武功的渲染,都堪称侠义小说的典范篇章。而更值得我们品味欣赏的是,作品于一场血雨腥风平息之后,娓娓动听地描写了十三妹与安骥之间一番平心静气的对话和交流,在一张一弛的艺术节律中,在犹如余音绕梁的艺术氛围中进一步体现了十三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风貌。这不是一段平常的对话,而是侠女心灵的自我解剖,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她仗义行侠、闯荡江湖的宣言书,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侠义英雄奋斗、成长的轨迹,特别是她对侠义精神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中国有崇侠尚义的传统,侠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侠义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武二郎式的“专打天下硬汉”、永争第一之豪迈气概型;一是鲁智深式的“救人救彻”、不图回报之高尚情操型。如果说前者追求轰轰烈烈、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英雄本色,那么后者主要是通过拯救、援助弱者来显示其侠义精神,并不企求获得回报,有时甚至只有付出、牺牲,这无疑是一种比之单纯的武力张扬更显高远的境界。十三妹武功非凡、英气逼人,但本质上却属于后者。《儿女英雄传》大肆渲染十三妹义救安公子的精彩过程,倾力表现十三妹的机警和武功,固然用心良苦,收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但给人印象至深的却是那种“救人救彻”、不图回报的侠义精神。当安骥与张金凤脱险以后向十三妹表达由衷感激时,她却淡淡地说:“你那图报不图报的话不必提。我的姓名,你不必问;必要问,我就捏个假名姓告诉你何妨。”她于安骥张金凤有救命大恩,然而其性情“恰恰是曹操的一个反面”:只愿天下人受我的好处,不愿我受天下人的好处。她以行侠为本分,根本不存图报之心,诚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侠义古风。当初在悦来老店,十三妹与安公子萍水相逢,见其有难,便欣然相助,安还将信将疑,以为其别有所图,处处设防,闹出许多笑话。直到经过这一场生死劫难,虽然已知晓其为急人所难、救弱扶困之侠女,然仍有一事未明:“只是我知道姑娘前来救我,却不知姑娘因何前来救我?”安公子一介书生、纨绔子弟,又怎能理解十三妹的这一份侠义胸襟,“因何前来救我”一语实在玷污了十三妹的侠义精神和高风亮节。作者文康对此种“侠烈英雄本色”十分钟情,在本书中大加赞扬:“虽然是个女孩儿,激成了个抑强扶弱的性情,好作些杀人挥金的事业。路见不平便要拔刀相助;一言相契便肯沥胆订交。见个败类,纵然势焰熏天,他看着也同泥猪瓦狗;遇见正人,任是贫寒求乞,他爱的也同威凤祥麟。”(见第五回)最后由衷感叹:“这种胸襟,这番举动,就让是个血性男子,也做不来。”(见第八回)
本回文字还包含着另一重深刻的意思,那就是:侠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意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十三妹的侠义精神、英雄本色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其不幸的人生和艰难的奋斗磨砺、陶铸而成。她本是大家闺秀,“好人家的儿女”,只因她的父亲不愿献女求媚,得罪了权臣纪献唐,蒙冤身亡。她怀着血仇避迹绿林,终于“把个红粉的家风,作成个绿林的变相”,凭着一腔正义,手提一把刀,一张弓,闯荡江湖,仗义行侠,伺机复仇。她自诩为打家劫舍的“女强盗”,信奉“取非所有官皆盗,损彼盈余盗是公”,以取所谓“没主儿的银钱”(即不义之财)为荣。她鄙夷所谓的“好人家”,公然声称:“有个人味儿,就是乞婆丐妇也是天人;没些人味儿,让他紫诰金闺也同狗彘。小姐又怎样?大姐又怎样?”她解救安公子,原本没有什么理由,只为仗义而为,“天下人管天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至多是因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而格外用心而已。总之,本回文字介绍了十三妹的身世、性情、品行,从而令读者对这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性格、有信念有追求的女侠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豪放不羁、胸襟开阔、惹人喜爱的侠女十三妹,在大仇得报、恢复何玉凤的真名后,其侠风傲骨丧失殆尽,几成一个平庸女子。特别是后来与张金凤共嫁安骥,且各有所孕,一生子贵孙荣,书香不断,似乎是平生行侠终有了好报,然实在有悖于前面这一段铿锵有声的文字。《儿女英雄传》写到后半部分,失却了一位英气勃发、光彩照人的侠女,平添了一位珠光宝气而平庸枯槁的贵妇人,实在得不偿失。也致令作品虎头蛇尾,不得“善终”,用胡适之的话说就叫“露了马脚”。
(竺洪波)
注 释
[1].无何有之乡:此犹言与人世相隔的阴间。无何有,拟为“无有”,即“乌有”,代指虚无之事物。司马相如《子虚赋》托乌有先生及子虚、亡是公三人问难之辞。
[2].紫诰金闺:指受皇帝诰封的贵妇人。紫诰,即皇帝诏书,因古代诏书封袋以紫泥封口而得名。
[3].副将:古代武职官名,清代副将隶属于总兵,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又,清时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协助掌理催护粮艘等事。
[4].女工:旧时指妇女所作纺织、针线等事。
[5].纨绔膏粱:泛指富家子弟。纨绔,古代富家子弟穿的细绢裤;膏粱,指精美的食品。
[6].乡愚:意与“乡里”“乡邻”近似,指同乡的人。
[7].离山老母:即黎山老母,也称骊山老母,中国古代神话及旧小说中的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