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昀
【作者小传】
(1724—1805) 清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一字春帆,自号观弈道人,晚号石云。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西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左右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被任命为总纂官,还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有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等。
老 学 究
纪 昀
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 [1] ,至南村有所勾摄 [2] ,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 [3] ,性灵汩没 [4] 。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 [5] ,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 [6] ,文如屈、宋、班、马 [7] 者,上烛 [8] 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 [9] 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 [10] :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 [11] 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 [12] 一部,墨卷 [13] 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 [14] 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不少神鬼故事,旨在劝惩讽喻,故事本身往往比较简单,作者也并不着力渲染,而是借题发挥,托鬼神之口阐发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其隽思妙语,令人解颐。
本篇原无题,题目系后人所加。这是一篇绝妙的讽刺小品。老学究自以为读书一生,是饱学之士,实际上是一位专事标榜门户,胸中装满讲章、墨卷的空头讲学家。其夜行遇见冥间为鬼吏的亡友,亡友言及人在睡时,精神澄明清澈,胸中所读之书,皆吐光芒,烂若锦绣。于是学究问自己的“光芒当几许”?其友嘲笑揶揄道,他读的书“化为黑烟,笼罩屋上”,他的学生诵读之声,也“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学究恼羞成怒,而鬼则“大笑而去”。
作者通过讽刺老学究的固陋迂腐,将锋芒指向了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取士自隋以后就成为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历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也产生了很大的弊端和危害,特别是明清以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官定标准,以程式化的八股文和策论为考试内容,更加严重地禁锢和腐蚀着读书人的思想,束缚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既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科举应试,谋求功名富贵,那么除了“高头讲章”“墨卷”“经文”“策论”之外,其他的学问一概都是“旁骛斜驰”。先生这样教,学生这样学,就难免读得乌烟瘴气,昏头呆脑了。而真正的学问和文才,恐怕就只能在那些住在破屋陋室里不事科举而“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的寒士之中了。
明清之际,许多有识之士如顾炎武、黄宗羲、颜元、戴名世等都曾对科举的弊端做出过有力的批判。纪昀本人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有时还不无得意地自诩“甲戌一榜,以文章受知者,莫如余”(《纪文达公遗集·检斋王公墓志铭》)。但他毕竟是一位受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影响颇深,加之见多识广、谙悉世故、颖悟聪达的人,他对科举的弊病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纪昀文笔练达,文字质朴平实。本篇行文简约典雅,天趣盎然,略加点染,就使人物的形貌心态宛然而现,老学究之迂陋自负,鬼友之明达机智,跃然纸上。人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尚质黜华,追踪晋宋”(《阅微草堂笔记》盛时彦序),于此篇而可见一斑。
(李永祥)
注 释
[1]. 冥吏:阴间的鬼吏。
[2]. 勾摄:捉拿。此指迷信所谓阴间鬼吏捉取死人的魂灵。
[3].营营:往来不绝状,此喻奔波忙碌。
[4].汩(gǔ)没:埋没。
[5].元神朗澈:精神澄明。
[6].郑、孔:郑玄与孔颖达。郑玄(127—3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著名经学家。他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孔颖达(574—648),字仲远,唐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著名经学家。与颜师古等所撰《五经正义》,为当时经学注疏的官方定本。
[7].屈、宋、班、马:指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
[8].烛:照亮。
[9].以渐:以次、递次。
[10].户牖(yǒu):门窗。
[11].嗫嚅(niè rú):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的样子。
[12].高头讲章:指塾师作为教材的经义注疏之类的书。因其书天头所留空白较大,故称高头讲章。
[13].墨卷:清代刻印的科举得中士子的试卷,用以作为应试人效法的范文。
[14].策略:即策论。科举内容之一,“策”为策问,应试者按问题逐条对答;“论”是论议时事。
李 生
纪 昀
太白 [1] 诗曰:“徘徊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此为冶游 [2] 言也。人家夫妇有睽离 [3] 阻隔,而日日相见者,则不知是何因果矣。郭石洲言:中州有李生者,娶妇旬余而母病,夫妇更番守侍,衣不解结者七八月。母殁后,谨守礼法,三载不内宿。后贫甚,同依外家 [4] 。外家亦仅仅温饱,屋宇无多,扫一室留居。未匝月 [5] ,外姑之弟远就馆 [6] ,送母来依姊。无室可容,乃以母与女共一室,而李生别榻 [7] 书斋,仅早晚同案食耳。阅两载,李生入京规进取,外舅 [8] 亦携家就幕 [9] 江西。后得信,云妇已卒。李生意气懊丧,益落拓不自存,仍附舟南下觅外舅。外舅已别易主人,随往他所。无所栖托,姑卖字糊口。一日,市中遇雄伟丈夫,取视其字曰:“君书大好。能一岁三四十金,为人书记 [10] 乎?”李生喜出望外,即同登舟。烟水渺茫,不知何处。至家,供张亦甚盛。及观所属笔札,则绿林豪客也。无可如何,姑且依止。虑有后患,因诡易 [11] 里籍姓名。主人性豪侈,声伎 [12] 满前,不甚避客。每张乐,必召李生。偶见一姬,酷肖其妇,疑为鬼。姬亦时时目李生,似曾相识。然彼此不敢通一语。盖其外舅江行,适为此盗所劫,见妇有姿首,并掠以去。外舅以为大辱,急市薄槥 [13] ,诡言女中伤死,伪为哭敛,载以归。妇惮死失身,已充盗后房,故于是相遇。然李生信妇已死,妇又不知李生改姓名,疑为貌似,故两相失。大抵三五日必一见,见惯亦不复相目矣。如是六七年,一日,主人呼李生曰:“吾事且败,君文士不必与此难。此黄金五十两,君可怀之,藏某处丛荻间。候兵退,速觅渔舟返。此地人皆识君,不虑其不相送也。”语讫,挥手使急去伏匿。未几,闻哄然格斗声。既而闻传呼曰:“盗已全队扬帆去,且籍 [14] 其金帛妇女。”时已曛黑 [15] ,火光中窥见诸乐伎皆披发肉袒 [16] ,反接系颈,以鞭杖驱之行,此姬亦在内,惊怖战栗,使人心恻。明日,岛上无一人,痴立水次 [17] 。良久,忽一人棹小舟呼曰:“某先生耶?大王故无恙,且送先生返。”行一日夜,至岸。惧遭物色 [18] ,乃怀金北归。至则外舅已先返。仍住其家,货 [19] 所携,渐丰裕。念夫妇至相爱,而结褵 [20] 十载,始终无一月共枕席。今物力稍充,不忍终以薄槥葬,拟易佳木,且欲一睹其遗骨,亦夙昔之情。外舅力沮不能止,词穷吐实。急兼程至豫章 [21] ,冀合乐昌之镜 [22] 。则所俘乐伎,分赏已久,不知流落何所矣。每回忆六七年中,咫尺千里 [23] ,辄惘然如失。又回忆被俘时,缧绁 [24] 鞭笞之状,不知以后摧折,更复若何,又辄肠断也。从此不娶,闻后竟为僧。戈芥舟 [25] 前辈曰:“此事竟可作传奇,惜末无结束,与《桃花扇》 [26] 相等。虽曲终不见,江上峰青 [27] ,绵邈 [28] 含情,正在烟波不尽,究未免增人怊怅 [29] 耳。”
本篇选自纪昀晚年所撰《阅微草堂笔记》,题目系笔者所加。
小说记叙的是一对夫妻咫尺千里、睽离难合的悲剧故事。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但与《聊斋志异》不同,作者并未铺采摛文,展开细微曲折、摹绘如生的场面和情景描写,而只是平实自然地叙述其原委。这固然在生动形象的感染力上逊于《聊斋》之文,但却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和切实感,自有其长处。
在人伦关系上,夫妻是最为亲密的,同卧同起,相携相伴。然而李生与其妻子却“结褵十载,始终无一月共枕席”。这种不幸表面上看来是诸多偶然的因素酿成的,但深层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李生结婚十余日而母病,夫妻侍疾,衣不解结者七八个月,这种无可奈何的隔离,是在情理之中的。随后母死,李生恪守礼法,“三载不内宿”,这却是由于封建礼法的不合人道、不近人情,而李生自己也未免迂腐拘泥。此后夫妻分离的悲剧,则完全是因为李生的贫穷和社会动荡、兵匪为患了。
李生“贫甚”,不得已而投靠岳父家,岳父“屋宇无多”,夫妻不能共居一室。两年之后,李生入京谋功名,岳父携家赴江西,夫妻天各一方,而不久传来妻亡的消息,这个连妻子都不能养活的书生,怎么能不“意气懊丧”呢!
李生南下寻亲不得,流落街头,卖字为生,偶遇绿林豪客,邀为书记,同入海岛,李生“虑有后患”,变易里籍姓名。酒席之间,夫妻又得相见。原来其妻为盗所掠,已为盗首姬妾,而岳父以为大辱,托言已死,以致此时夫妻四目相对,却谁也不敢相认。不久,官兵进剿,盗首逃亡,姬妾尽为官兵俘获,遭到毒打凌辱,而李生亲见其妻也在其中,“惊怖战栗,使人心恻”。这段富有传奇性的情节,作者并未刻意渲染,依旧是用冷隽的笔法,不动声色地写出来,把故事推向高潮。
盗首赠金,李生北归,至岳父家,得知实情,于是毅然南下寻妻,而其妻早已被官府赏于剿盗兵将,不知下落了。念及往事,李生“惘然如失”“辄肠断也”,终生不再娶,后来竟出家为僧了。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其同乡前辈戈芥舟的话,对故事做了几句评论,而作者自己却不置一词,以使记叙的客观性的原则保持始终,这恐怕是有意与《聊斋志异》的风格相区别吧。戈芥舟点明,这个故事与孔尚任的传奇剧《桃花扇》类似,没有生旦团圆的结局,使人难免有些惋惜,但也唯其如此,才使人更为之哀思绵邈,怊怅不尽!这当然也是作者自己的感受,他心中何尝不是对这对普通夫妻的命运充满深沉的悲悯和同情,而冷隽、客观地记叙则能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事件本身,更加切实地感受到社会的险恶和人生的艰辛!
(李永祥)
注 释
[1]. 太白: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
[2].冶游:指嫖妓。
[3]. 睽(kuí)离:隔离。
[4].外家:岳父家。
[5].匝月:满一个月。
[6].就馆:到别人家教学或当门客。
[7].榻:床。此处做动词,意为到书斋中睡卧。
[8].外舅:岳父。古时称岳父为舅或外舅;岳母为姑或外姑。
[9].就幕:做官员的幕宾。
[10].书记:掌管文牍记录的职务。
[11].诡易:变换。
[12].声伎:歌舞妓。
[13].薄槥(huì):薄棺。
[14].籍:登记没收东西。
[15].曛(xūn)黑:傍晚。
[16].肉袒:光着上身。
[17].水次:水边。
[18].物色:寻找、搜索。
[19].货:卖。
[20].结褵(lí):结婚。
[21].豫章:地名,即今江西南昌。
[22].冀:希望、企求。乐昌之镜:南朝陈亡国时,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破铜镜为二,各执其半,相约一旦分离,他年正月十五到长安市上卖镜,以期重会。后乐昌公主入隋大臣杨素家。德言依约进京,见一仆人卖半镜,出己之半镜合之。杨素闻知,召德言,还其妻。事见唐孟启《本事诗·情感》。
[23].咫尺千里:近在咫尺相隔犹如千里。咫:周尺八寸为咫。
[24].缧绁(léi xiè):捆绑。
[25].戈芥舟:戈涛,字芥舟,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
[26].《桃花扇》:清孔尚任的著名传奇,以复社公子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兴亡,剧末写侯、李双双出家入道,没有生旦团圆的结局。
[27].“曲终”两句:语出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28].绵邈:悠远。
[29].怊(chāo)怅:失意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