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
【作者小传】
(1609—1671) 清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鹿樵生。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任编修。顺治十一年(1654)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作有小说《柳敬亭传》等。
柳敬亭传
吴伟业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曹姓。年十五,犷悍无赖,名已在捕中。走之盱眙 [1] ,困甚,挟稗官 [2] 一册,非所习也。耳剽 [3] 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好博 [4] ,所得亦缘手尽。有老人,日为醵 [5] 百钱,从寄食。久之,过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闻者以生多端,或大笑以去。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 [6] ,门车尝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此固向年 [7] 过江时,休树下者也。柳生之技,其先后江湖间者,广陵张樵、陈思,姑苏吴逸,与柳生四人者,各名其家。柳生独以能著。或问生何师。生曰:“吾无师也。吾之师乃儒者云间 [8] 莫君后光。”莫君之言曰:“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正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至精者,其孰与于斯矣。”柳生乃退就舍,养气定词,审音辨物,以为揣摩。期月 [9] 而后请莫君。莫君曰:“子之说未也。闻子说者,欢咳嗢噱 [10] ,是得子之易也。”又期月曰:“子之说几矣。闻子说者,危坐变色,毛发尽悚,舌憍然不能下 [11] 。”又期月:莫君望见惊起曰:“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跂 [12] ,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矣。”于是听者傥然 [13] 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 [14] 若有亡焉。莫君曰:“虽以行天下,莫能难也。”已而柳生辞去,之扬州,之杭之吴,吴最久,之金陵,所至与其豪长者相结,人人昵就生。其处己也,虽甚卑贱,必折节下之,即通显,敖弄无所语。与人谈,初不甚谐谑,徐举一往事相酬答,澹辞雅对,一座倾靡。诸公以此重之,亦不尽以其技强也。
当是时,士大夫避寇 [15] 南下,侨金陵者万家。大司马 [16] 吴桥范公,以本兵开府 [17] ,好名士;相国 [18] 何文端,阖门避造请,两家引生为上客。客有谓生者曰:“方海内无事,生所谈,皆豪猾大侠草泽亡命,吾等闻之,笑谓必无是,乃公故善诞耳。孰图今日不幸竟亲见之乎!”生闻其语,慨然。属与吴人张燕筑,沈公宪俱。张沈以歌,生以谈,三人者,酒酣悲吟击节,意凄怆伤怀,凡北人流离在南者,闻之无不流涕。未几而有左兵之事 [19] 。左兵者,宁南伯良玉,军噪而南,寻奉诏守楚,驻皖城待发。守皖者,杜将军宏域,与生为故人。宁南尝奏 [20] 酒,思得一异客,杜既已泄之矣。会两人用军,事不相中。念非生莫可解者。乃檄生至进之。左以为此天下辨士,欲以观其能。帐下用长刀遮客,引就席。坐客咸振慑失次,生拜讫,索酒,诙啁谐笑 [21] ,旁若无人者。左大惊,自以为得生晚也。居数日,左沉吟不乐,熟视生曰:“生揣我何念?”生曰:“得毋以亡卒入皖,而杜将军不法治之乎?”左曰:“然。”生曰:“此非有君侯令,杜将军不敢以专也,生请衔命矣。”驰一骑,入杜将军军中斩数人乃定。左幕府多儒生,所为文檄,不甚中窾会 [22] 。生故不知书,口画便宜辄合。左起卒伍,少孤贫,与母相失,请貤封 [23] 不能得其姓,泪承睫不止。生曰:“君侯不闻天子赐姓事乎?此吾说书中故实也。”大喜,立具奏。左武人,即以为知古今,识大体矣。阮司马怀宁 [24] ,生旧识也,与左郗,而新用事。生还南中,请左曰:“见阮云何?”左无文书,即令口报阮,以捐弃故嫌,图国事于司马也。生归对如宁南指,且约结还报。及闻坂矶筑城,则顿足曰:“此示西备,疑必起矣。”后果如其虑焉。左丧过龙江关,生祠 [25] 哭已,有迎且拜,拜不肯起者,则其爱将陈秀也。秀尝有急,生活之,具为予言救秀状。始左病恚怒,而秀所犯重,且必死,生莫得榰梧 [26] 。乃设之以事曰:“今日饮酒不乐,君侯有奇物玩好,请一观可乎?”左曰:“甚善。”出所画己像二,其一关陇破贼图也。揽镜自照,叹曰:“良玉天下健儿也,而今衰。”指其次曰:“吾破贼后,将入山,此图所以志也。”见衲 [27] 而杖者数童子,从其负瓢 [28] 笠且近,则秀也。生佯不省,而徐睨 [29] 为谁。左语之,且告其罪。生曰:“若负恩当死。顾君侯以亲信即入山,且令相从。而杀之,即此图为不全矣。”左颔之,其善用权谲 [30] ,为人排患解纷率类此。初生从武昌归,以客将新道军所来,朝贵皆倾动。顾自安旧节,起居故人无所改。逮江上之变 [31] ,生所携及留军中者,亡散累千金。再贫困而意气自如。或问之,曰:“吾在盱眙市上时,夜寒藉束藳卧。扉履踵决,行雨雪中,窃不自料以至于此。今虽复落,尚足为生。且有吾技在,宁渠忧贫乎?”乃复来吴中,每被酒 [32] 尝为人说故宁南时事,则欷歔洒泣。既在军中久,其所谈益习而无聊,不平之气,无所用,益发之于书。故晚节尤进云。旧史氏曰:予从金陵识柳生,同时有杨生季蘅,故医也,亦客于左。奏摄武昌守 [33] ,拜为真 [34] 。左因强柳生以官。笑弗就也。扬今去官,仍故业,在南中,亦纵横士,与予善。
柳敬亭是明末著名的说书艺人,也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交游广阔,生活经历丰富。为人风流倜傥,足智多谋,谈言微中,善于排难解纷,颇似燕赵游侠之士。本篇重点不写他的说书艺术,而写他在军中作为幕客、谋士的种种轶事,文字简练,叙述生动,写人物形神兼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传记,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
全文分五个段落。
首段写柳敬亭早年的情况。他原姓曹,泰州人。十五岁,就因粗犷剽悍,成为无赖汉,被列入拘捕名单之中。他逃到盱眙,挟着一本小说书,凭他道听途说、胡编乱造,在盱眙说书,居然能倾倒听众。他喜欢赌博,有钱就花光。有一位老人,每天凑些钱让他饮酒,以此为生。后来,过长江,休息在大柳树下,他对同行数十人说:“哈哈,从今以后我姓柳了。”闻者大笑。二十年后,他在南京发迹。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那个柳树下休息的人。上述所叙,说明柳生来就奇谲怪异,与常人不同,他的豪侠性格,很早就已见端倪了。
第二段写他的说书从艺过程。他自称:“我没有业师。我的老师是一位儒者,即松江莫后光。”莫后光有一套理论,他认为:“说书虽是小技,但它分辨人物性情,考核各地风俗,形容世态万类,与儒学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择取要恣肆,刻画要细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有的地方要含蓄,有的地方要简洁。总之,这是一门至精的艺术。”柳敬亭听了这段话后,养气定词,审音辨物,细细揣摩。一个月后,请教莫后光,莫说:“你的技艺还没到家。你让听众听得很愉快,这是容易做到的。”又过一个月,莫说:“你说得差不多了。你能使听众听得危坐变色,张口结舌了。”再过一个月,莫惊奇起立,说:“你成功了。你的眼神,你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做到言未发而哀乐毕陈,这是说书艺术的大全了。”又说:“你现在行遍天下,没有什么困难了。”于是柳敬亭告别莫后光,先后到扬州、杭州、苏州、南京,所到之处,与豪门长者结交,人人喜欢他。但他有所选择,有的虽卑贱仍敬如上宾,有的虽显贵却傲倨不通言语。与人交谈,开始不很诙谐戏谑,等谈得深入了,常常举一二桩往事,淡雅地引得一座倾倒大笑。所以受到众人的欢迎和器重。这一段说明,柳敬亭的老师是一位有学问的真正的行家。柳敬亭的说书技艺由于得到正确的指导,逐步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卓越,最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与此同时,柳敬亭的性格也进一步发展,他的待人接物,完全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与世俗苟同,盖亦鲁仲连、邹阳之流亚也。
第三段写他在南京时的一段情况。当时,北京陷落,福王在南京即位,弘光政权处在残山剩水、偏安一隅的境地。士大夫流离在南,不免有黍离之悲。柳敬亭与张燕筑、沈公宪的说唱曲艺,用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悲吟击节,凄怆伤怀,充分显示艺术的感染力和教化力。
第四段着重写柳敬亭在左良玉麾下的几件轶事。第一件,左良玉与弘光政权的执政者马士英有矛盾,从而爆发军队哗变事件。后来,左良玉与皖城杜宏域又意见不合,由于柳敬亭与杜宏域有交情,于是柳到左的军营去充当说客。左想试试柳的胆量,摆下鸿门宴,刀枪密布,如临大敌,座客都吓得不知所措,而柳却谈笑自若,旁若无人,使左大为惊奇,遂有相见恨晚之慨。第二件,左良玉军队哗变后,到了皖城,杜宏域要法办叛卒,给左良玉心理上造成极大压力。柳敬亭受命单骑到杜宏域军营,沟通感情,最后以处斩少数叛卒了事,使左良玉如释重负。第三件,左良玉幕府中多儒生,文书工作常不合要求,而柳敬亭读书虽不多,却随机应变,出口成章,常很中式。左幼年孤贫,与母亲失散,以致恳请授父母封诰,却不知母亲姓什么,心里非常难过,含泪不止。柳向他建议,可请皇帝赐姓,说“这在说书中有此典故”。左大喜,立刻向皇帝写奏章了。第四件,左良玉与新任兵部尚书阮大铖也有矛盾,而柳敬亭与阮大铖是旧相识。柳要回南京去,问左见面时如何说法。左说:“希望忘却过去不愉快的旧事,共同为国事图报吧!”柳应命完成传达信息任务,还得到阮的回报。但后来阮在坂矶筑城,柳顿足叹息:“这明明防备左的反戈,彼此之间的疑忌将更深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如所言。第五件,左良玉有一个爱将陈秀,有一次犯了重大错误,将受严惩必死。柳敬亭设法救活他,他故意与左饮酒,而且要求左拿出奇珍玩物欣赏欣赏。左拿出两幅画他自己的画像,一幅是《关陇破贼图》,一幅是破贼后左将入山为僧以寄志图。在入山图中有陈秀的形象。柳故意问左:“这是谁?”左告之,并说他有罪将死。柳说:“陈秀负恩,罪有应得。但他是你的亲信,将来要跟你入山,如果杀他,那末这幅画中缺少一个人了。”左悟,终于饶了陈秀的性命。从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柳在左军中实际上起了调节军情、缓和矛盾、排除纠纷、救助急难的重要作用。
第四段写柳敬亭晚年。叙述柳敬亭虽贫困而意气自如,仍操说书旧业,把不平之气镕铸在书中,故技艺益进。
末段是作者的感言。他借另一位纵横之士杨季蘅来衬托、突出柳敬亭。杨是医生,也在左良玉军中当幕客,后来曾在武昌当官。而柳敬亭却拒受官职,对功名利禄一笑置之,足见柳的品格更高于杨。柳敬亭作为一名说书艺人,闯荡江湖,诵义千里,显名诸侯而不慕富贵,这也许是作者写这篇传记的主旨吧!
(陈 诏)
注 释
[1].盱眙(xū yí):县名,在江苏省西部。
[2].稗官:小说书。
[3].耳剽:道听途说。
[4].博:赌博。
[5].醵(jù):凑钱饮酒。
[6].辐辏(fú còu):车辐聚于车毂,比喻人、物聚集。
[7].向年:往年。
[8].云间:旧江苏松江府的别称。
[9].期月:一个月。
[10].欢咳嗢(wà)噱:快乐大笑。
[11].舌憍然不能下:张口结舌,神经紧张之状。
[12].跂(qí):踮着脚站着。
[13].傥(tǎng)然:恍恍惚惚。
[14].恤然:怜惜的样子。
[15].寇:此处指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16].大司马:兵部尚书。
[17].开府:建置官署,配备僚属。
[18].相国:泛指政府首脑。
[19].左兵之事:指左良玉军队哗变之事。左良玉,明末山东临清人。曾以军功,升为大帅,封宁南伯,进侯爵,驻武昌。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成立,马士英等执政。左良玉不满,进军南京,讨伐马士英。
[20].奏:奉献。
[21].诙啁(tiáo)谐笑:滑稽逗趣,谈笑风生。
[22].窾会:款式、规格。
[23].貤(yí)封:封建时代,大臣以己应得的封诰,呈请改授父母。
[24].阮司马怀宁:即阮大铖,怀宁(今属安徽)人。明末,福王即位于南京,封阮大铖为兵部尚书(司马)。
[25].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堂,表示崇敬和纪念。
[26].榰(zhī)梧:支柱、依靠。
[27].衲:补缀的僧衣。
[28].瓢:盛水的葫芦。
[29].睨(nì):斜视。
[30].权谲(jué):计谋、权术。
[31].江上之变:即指“左兵事件”。
[32].被酒:吃醉酒。
[33].摄武昌守:代理镇守武昌的职位。
[34].拜为真:改代理为正式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