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山人
【作者小传】
清小说家。约乾隆、嘉庆时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有小说《粉妆楼全传》等。
卖人头胡奎探监
竹溪山人
——《粉妆楼全传》第二十六回
话说胡奎别了五位英雄,竟奔锦亭衙而来。到了衙门东首墙边,将身一纵,纵上了屋。顺着星光找到内院,轻轻跳下,伏在黑暗之处。只见一个丫鬟拿着灯走将出来,口里唧唧哝哝,说道:“此刻才睡。”说着,走进厢房去了。胡奎暗道:“想必就是他的卧房。”停了一会,悄悄来到厅下。一张,只见残灯未灭,他夫妻已经睡了。胡奎轻轻掇开房门,走至里面。他二人该当命到无常,吃醉了酒,俱已睡着。胡奎掀起帐幔,只一刀,先杀了毛守备 [1] ,那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滚将下来。夫人惊醒,看见一条黑汉手执利刀,才要喊叫,早被胡奎顺手一刀,砍下头来。将两个血淋淋的人头,结了头发扣在一处,扯了一幅帐幔,包将起来,背在肩上。插了短刀,走出房来,来至天井将身一纵,纵上房屋,轻轻落下,上路而回。
一路上趁着星光,到了龙标门首。那时已是五更天气,五人正在心焦,商议前来接应,忽见胡奎跳进门来,将肩上的物件往地下一掼。众人吃惊,上前看时,却是两个人头包在一处。众人问道:“你是怎生杀的?这等爽快!”胡奎将越房杀了毛守备夫妻两个说了一遍,大家称羡。仍包好了人头,重又饮了一会,方才略略安歇。不表。
单言次日,那城外面的人都闹反了,俱说毛守备的头不见了。兵丁进城报了知府,知府大惊,随即上轿来到衙里相验尸首,收入棺内,用封皮封了棺木。问了衙内的人口供,当时做了文书,通详 [2] 上司;一面点了官兵捕快,悬了赏单,四路捉拿偷头的大盗,好不严紧。淮安城内人人说道:“才拿住反叛罗焜,又弄出偷头的事来,必有跷蹊。”连知府也急得无法可治。
不表城内惊疑,单言众人起来,胡奎说道:“罗贤弟病在牢内,就是劫狱,也无内应;且待我进牢去,做个帮手,也好行事。”龙标道:“不是玩耍,小心要紧!”胡奎道:“不妨。你只是当常来往,两边传信就是了。”
商议已定,胡奎收拾停当,别了众人,带了个人头进城。来到府门口,只见那些人三五成群,都说的偷头的事。胡奎走到闹市里,把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朝街上一掼,大叫道:“卖头!卖头!”吓得众人一齐喊道:“不好了!偷头的人来卖头了!”一声喊叫,早有七八个捕快兵丁拥来,正是毛守备的首级。一把揪住胡奎,来禀知府。知府大惊,道:“好奇怪!那有杀人的人还把头拿了来卖的道理?”忙忙传鼓升堂审问。
只见众衙役拿着一个人头,带着胡奎跪下。知府验过了头,喝道:“你是那里人?好大胆的强徒,杀了朝廷的命官,还敢前来卖弄!我想你的人多,那一个头而今现在那里?从实招来,免受刑法!”胡奎笑道:“一两个人头,要甚么大紧。想你们这些贪官污吏,平日尽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倒来怪俺了。”知府大怒,喝令:“与我扯下去,夹起来!”两边答应一声,将胡奎扯下去,夹将起来,三绳收足。胡奎只当不知,连名姓也不说出。知府急了,只问那个头在那里。胡奎大叫道:“那个头是俺吃了。你待我老爷好些,俺变颗头来还你;你若行刑,今夜连你的头都叫人来偷了去,看你怎样!”知府吃了一惊,吩咐收监,通详再审。
按下知府叠成文案,连夜通详上司去了。且言胡奎,上了刑具,来到监中,将些鬼话唬吓众人,道:“你等如若放肆,俺叫人将你们的头,一发总偷了去。”把个禁子 [3] 王二,吓得诺诺连声。众人俯就他,下在死囚号内,代他铺下草荐,睡在地下,上了锁就去了。
当时事有凑巧,胡奎的柙床 [4] 紧靠着罗焜旁边,二人却是同着号房。罗焜在那里哼声不止,只是乱骂;胡奎听见口音,抬起头来一看,正是罗焜睡在地下。胡奎心中暗喜,等人去了,扒到罗焜身边,低低叫声:“罗贤弟,俺胡奎在此看你。”罗焜那里答应,只是乱哼,并不知人事。胡奎道:“这般光景,如何是好?”
话分两头。单言龙标当晚进城找定王二,买了些酒肉,同他进监来看罗焜。他二人是走过几次的,狱卒都不盘问。当下二人进内,来到罗焜床前,放下酒肴与罗焜吃时,罗焜依旧不醒。掉回头来,却看见是胡奎,胡奎也看见是龙标,两下里只是不敢说话。龙标陡生一计,向王二说道:“我今日买了一服丸药来与他吃,烦你二哥去弄碗葱姜汤来才好。”王二只得弄开水去了。龙标哄开王二,胡奎道:“罗焜的病重,你要想法请个医生来,带他看看才好。”龙标道:“名医却有,只是不肯进来。”胡奎道:“你今晚回去,与谢元商议便了。”二人关会已定,王二拿了开水来了。龙标扶起罗焜吃了丸药,别了王二,来到家中。
会过众位好汉,就将胡奎的言语向谢元说了一遍。谢元笑道:“你这里可有个名医?”龙标回道:“就是镇上有个名医,他有回生的手段,人称他做小神仙张勇。只是请他不去。”谢元道:“这个容易,只要孙贤弟前去走走,就说如此如此便了。”众人大喜。
当日黄昏时候,那过天星的孙彪,将毛守备夫人的那颗头背在肩上,身边带了短兵器。等到夜间,行个手段,迈开大步,赶奔镇上而来,找寻张勇的住宅。若是别人,深黑之时看不见踪迹,惟有这孙彪的眼有夜光,与白日是一样的。不多一时,只见一座门楼,上面开着门,门上有一匾,匾上有四个大字,写道:“医可通神。”尾上有一行小字为:“神医张勇立。”孙彪看见,大喜道:“好了,找到了!”上前叩门。
却好张勇还未曾睡,出来开门,会了孙彪,问他来因。孙彪道:“久仰先生的高名,只因俺有个朋友,得了病症在监内,意欲请先生进去看一看,自当重谢。”张勇听得此言,微微冷笑,道:“我连官府乡绅请我看病,还要三请四邀;你叫我到牢中去看病,太把我看轻了些。”就将脸一变,向孙彪说道:“小生自幼行医,从没有到监狱之中,实难从命,你另请高明的就是了。”孙彪道:“既是先生不去,倒惊动了。只是要求一服妙药发汗。”张勇道:“这个可得。”即走进内房,去拿丸药。孙彪吹熄了灯,轻轻的将那颗人头,往桌子底下药篓里一藏,叫道:“灯熄了。”张勇忙叫小厮掌灯,送丸药出来。孙彪接了丸药,说道:“承受了。”别了张勇去了。这张勇却也不介意,叫小厮关好了门户,吹熄了灯火,就去安睡,不提。
且言孙彪离了张勇的门首,回到龙家。见了众人,将请张勇之言说了一遍,大家笑了一会。谢元忙取过笔来,写了一封锦囊交与龙标,说道:“明日早些起来,将锦囊带去与胡奎知道。若是官府审问,叫他依此计而行。你然后再约捕快,叫他们到张勇家去搜头。我明日要到别处去住些时,莫要露出风声,我自叫孙彪夜来探听消息。各人干事要紧。”当下众人商议已定。次日五更,谢元等各投别处安身去了。
单言龙标又进城来,同王二到茶坊坐下,说道:“王二哥,有宗大财送来与你,你切莫说出我来。”王二笑道:“若是有财发,怎肯说出你来?我不呆了?你且说是甚么财。”龙标道:“那个偷头的黑汉,我在小神仙张勇家见过他一面。闻得他都是结交江湖上的匪人,但是外路使枪棒、卖膏药的,都在他家歇脚,有几个同伙人是一路的。目下官府追问那个人头,正无着落,你何不进去送个访单?你多少些也得他几十两银子使用使用。”王二道:“你可拿得稳么?”龙标道:“怎么不稳!只是一件,我还要送药与罗焜,你可带我进去。”王二道:“这个容易。”遂出了茶坊,叫小牢子带龙标进监,他随即就来到捕快班房,商议去了。
“竹溪山人”编撰的《粉妆楼全传》是清中叶以来较为流行的一部小说,它所叙述的罗成后代罗增与罗灿、罗焜父子的故事自成体系,但同时又是乾隆、嘉庆年间《说唐演义全传》《说唐演义后传》《征西说唐三传》等“说唐”系列小说中的一种。本篇系作品的第二十六回,题目系笔者所拟。在此之前的情节大致如下:由于奸相沈谦当道,罗增被遣发边头关征剿鞑靼,其子罗灿、罗焜在京郊打虎,与胡奎相遇,三人结为兄弟。一日,三人在“满春园”赏花饮酒,恰见沈谦之子沈廷芳强抢民女祁巧云,他们路见不平,怒打沈廷芳,救出祁巧云。不久,罗增在边头关被困,沈谦篡改求救文书,诬陷罗增投敌,并唆使天子抄斩罗氏全家。罗夫人与二子预先得知消息出逃。罗焜前往淮安未婚妻柏玉霜家,被柏玉霜后母之侄侯登告发,陷于狱中。此时胡奎已在鸡爪山落草,他与山寨众好汉赶往淮安,准备救出罗焜。然而,罗焜在狱中已染上重病,要救罗焜,就需先医好他的病,本回描述的就是众好汉的设计与行动,而胡奎则是其中的主角。
在《粉妆楼全传》中,胡奎常被当作鲁莽汉子来描写,他在第二回中刚出场时的肖像描写是“面如锅底,臂阔三停,身长九尺,头戴一顶玄色将巾,灰尘多厚;身穿一件皂罗战袍,少袖无襟”,这就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然而,胡奎却不同于《水浒传》中李逵或鲁智深的形象,而是同时也表现出稳重与善于谋略的一面。他夜半刺杀毛守备似是复仇的冲动,但此举不仅起了震慑官府的作用,而且还为后来的入狱作了铺垫。当时在狱中的罗焜病重,须得有人在他身旁照料,就是劫狱救援也需要有内应与帮手。因此从形式上看,胡奎闹市卖人头一节似是李逵式的鲁莽,但这却是救援罗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这步险棋在当时十分必要,而如此大胆的计策,也只有胡奎才敢于设计。
胡奎卖头与知府审案一节是本篇中最精彩的描写。胡奎的相貌本就像鲁莽汉,无论是到闹市“卖头”或是知府审案时,他都有意显示自己的“鲁莽”,甚至表现得像一个呆汉,因此从一开始,就使知府陷于无法审理清楚的尴尬境地:“好奇怪!那有杀人的人,还把头拿了来卖的道理?”然而,他又不得不审,知府必须弄清楚,此人为何杀了毛守备夫妇,而现在另一个头又在何处?从作品的描写中,我们又一次可以发现胡奎策划的精细,他故意只拿一个头去“卖”,未弄清另一个头所在的知府无法结案,只得先将他关起来,这正好让胡奎达到了与罗焜关在一处的目的。面对知府的严厉恫吓,胡奎却笑道:“一两个人头,要甚么大紧。想你们这些贪官污吏,平日尽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倒来怪俺了。”他装疯卖傻,借机痛斥贪官污吏,而最后喊出的“那个头是俺吃了。你待老爷好些,俺变颗头来还你;你若行刑,今夜连你的头都叫人来偷了去,看你怎样”那几句看似疯话,却将知府吓得不敢再审。在这场审案过程中,胡奎占尽了优势,高居公堂之上的知府只是暴露了他的色厉内荏而已。
本篇中的另一主要情节,是请“神医”张勇入狱为罗焜治病。张勇的医道确实高明,但他的态度却极其傲慢,作者用“微微冷笑”“将脸一变”,以及自称官府士绅请他看病需“三请四请”等寥寥数语,就十分传神地刻画了张勇的形象。张勇的这一态度早在众英雄的预料之中,前去相请的孙彪按计将官府急于寻觅的毛守备妻子的头塞在张勇的药篓中,胡奎留下的那个人头果然派上了用场。在下一回中,张勇被逮入狱,在狱中治好了罗焜的病。后来众英雄劫法场,救了罗焜、胡奎与张勇,大家一起上鸡爪山聚义。
逼张勇为山寨效力,最后上山入伙的构思,与《水浒传》第六十五回张顺请神医安道全的过程甚是相似,敏感的读者可能会怀疑,“竹溪山人”是在抄袭《水浒传》。如果读完《粉妆楼全传》,那么这种怀疑就完全可以得到证实。本回之后劫法场的描写,就全同于《水浒传》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而这样的例证在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许多。如孙彪在野猪林放冷箭救祁子富一节,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与“放冷箭燕青救主”情节的糅合,祁巧云得天书的故事,与《水浒传》第四十二回“还道村授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则只有细小的差别,而从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近四回约万字的内容,竟全部是连贯地袭用《水浒传》中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至第三十七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大闹浔阳江”的情节。至于零星的抄袭或改编,在作品中几乎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小说创作中的抄袭模仿自是不足取,可是《粉妆楼全传》中的这种现象却显示了明清讲史演义创作变迁的走向。在古代通俗小说发展史上,讲史演义中依据史实铺叙与英雄传奇两大支派其实几乎萌生于同时,它们就是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可是在明代,讲史演义的作家都以教化为先为原则,以传播历史知识为己任,因而都效法罗贯中,奉《三国演义》为正宗。那时也曾有过多含民间传说的《杨家通俗演义》这类作品,但英雄传奇一派的发展基本上是被带有羽翼信史偏见的作家们有意识地压制着,直到正史中可采用的材料大致被演述完毕之后,一些作家才开始重新向民间文学汲取养料,结果导致了作品情节、人物基本为虚构的英雄传奇的盛行。两大支派的开山之作几乎同时问世,后来发展的不平衡显然是由于作家们观念上的障碍造成。在清乾隆朝开始盛行的英雄传奇作品是对《水浒传》创作方式的回归,它们自然是对自己的开山始祖多有模仿,而《粉妆楼全传》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部作品。不过“竹溪山人”在模仿或抄袭《水浒传》时也有自己的创造,本篇“胡奎卖头”一节就写得较生动有趣,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较成功。这表明作者在模仿《水浒传》时不仅只是形似,而且也确有神似之处。
最后应该指出,这部作品的叙事状物有着较浓厚的民间说书的色彩,《粉妆楼全传》很可能就是“竹溪山人”根据民间说书人的底本改编而成,而且粗疏处不少。如书中几次出现回目标题与该回内容不相符合的情形,“卖人头胡奎探监”是本回中的内容,但它实际上却是上一回,即第二十五回的标题。然而即使如此,由于小说对于封建社会上层官僚集团结党营私、迫害忠良的罪恶作了较充分的揭露,对除暴安良、扶弱济困的正义行为作了热情洋溢的歌颂,这些内容适应了社会下层广大民众感情宣泄的需要,故而作品当时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陈大康)
注 释
[1].守备:明代于总兵下设守备,驻守城哨;清代在绿营军中也置守备。分领营兵。本篇写唐代的故事,但唐代并无守备这一官职。
[2].通详:意为修文书向上司报告。详,官府文书名,为下级官员对上级长官的报告。
[3].禁子:监狱中的看管人员。
[4].柙(xiá)床:此处当指牢中的地铺。柙,原意为关兽的木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