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木
【作者小传】
明小说家、出版家。即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以字行。嘉靖时福建建阳人。书坊忠正堂主。作有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两宋志传》与《全汉志传》等。
美良川锏鞭逞战
熊大木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三十二节
却说秦王大众离柏壁出左关道中,李靖进前曰:“山磎险僻,主公可将人马分作四队而行,以防伏兵。”世民然之。程知节为前队,领五千健卒候探虚实;马三宝、史大奈领兵二万为前哨;秦王自领大众与殷开山、李靖等为中军;秦叔宝、公孙武达、樊兴为后应。令军士头裹赤帻 [1] ,各带鲜明,器械扣备,鞍马紧束,人各衔枚 [2] ,俏俏而进。众军得令,俱从关左小路行去。山岭崎岖,尽是岩崖樵径,人马不堪并行,众军皆攀藤附葛,鱼贯而进。秦王此时已有悔心,不想宋金刚已先埋伏骁勇守其不攻之地也。秦王正行之际,只听的前队连珠炮响,金鼓喧天,两肋下伏兵已出。秦王恰慌,只见旁边闪出一员大将,高声叫曰:“尉迟敬德在此,秦王下马受擒!”唬得秦王举手无措,勒马向高坡落荒便走。敬德单马直追。众将恐失秦王,四下抵住贼军。马三宝正与寻相交战之间,正值险地,马足靠立不稳。人报敬德追秦王去紧,三宝不敢恋战,勒马至后队大叫:“叔宝,主公有难,可速救应!”叔宝闻此消息大惊,慌问:“主公今在何处?”三宝曰:“被敬德追紧,跑马从关右大路走去。”叔宝听罢,不顾三军,跨一匹呼雷豹,绰两条八稜锏,一匹马如飞,杀入贼阵。迎头正遇贼将魏刁儿挺枪跃马阻住叔宝。叔宝更不打话,只一合,将魏刁儿打落马下,问之曰:“好说秦王在何处,饶尔性命。”魏刁儿用手往西北一指。叔宝逼开军阵,直奔西北上来,并不见一人行走。叔宝心下大惊,不知秦王何在,又加鞭勒马寻出山外来。不到三里之地,遥见敬德单马挥鞭,赶得秦王上下无路,叔宝飞骑大叫:“勿伤吾主!”
敬德见后面唐军来到,拨回马与叔宝交战。二将在山坡下,军器并举,战上五十余合,不分胜负。秦王驻马立于高阜 [3] 上看,巴不得唐军急来接应。敬德在场中喊声如雷,要与叔宝拼个生死。叔宝见敬德性激,只待要挽住交锋,等唐军来保护秦王,亦举尽平生,敌对敬德。二人又斗二十合,只是平折。敬德战得性烈,挥起二条龙尾,指叔宝而言曰:“尔我交战,较不得吾二人许多气力,此钢鞭共重八十斤,每经阵战,打死几多英雄。尔有两锏,大约亦有六七十斤。今日去了盔甲,单跨战马使鞭锏,着处看那个任得否,方显征场豪杰,干城武夫也。”叔宝曰:“此斗力矣,非斗智哉!吾若不允,尔则道吾怯。”即先脱盔甲,惟着贴身裹肚,在坡前单搦敬德交战。敬德亦卸去盔甲,勒马舞鞭,与叔宝两下鏖战。鞭来锏抵,人哄马嘶。那尉迟恭在马上看秦叔宝使一对劈稜锏,端的是:
锏如大蟒摇山岳,铁气寒芒光闪烁。
无锋刃,有稜角。
水流涧下百工磨,火龙洞中十日琢。
兽逢锏尾避其形,精遇锏稍须脱壳。
天下英雄避锏稜,征场勇敢防其恶。
三尺刚镔腰下悬,四稜铁锏手中捉。
使来使去电飞扬,一往一回星错落。
饶君浑是铁妆成,遇着彼时皆丧剥。
那叔宝在马上看尉迟敬德使两条鞭,怎见得:
鞭如大海龙离穴,舞动铮铮芒射结。
重千斤,长九节。
千年铁氛始融成,百炼真镔方打彻。
阵中入敌敌亡身,塞上诛戎戎脑裂。
钢稍飞出将心惊,一道寒光人胆折。
九股红绒腕下悬,两条龙尾倒垂挈。
金铁物里最无伦,兵器丛中分外别。
饶君任是遍钢身,如中其锋须吐血。
秦王在高坡看着二人交战,又恐叔宝有失,遂忘逃走之意。叔宝与敬德又斗二百余合,敬德谓叔宝曰:“人尚可战,马力乏矣。且于坡下略将战马控歇片时,再与你战。”叔宝勒马退于坡下。敬德自谓秦王立在坡上,不知走去,莫如抛却叔宝,去捉秦王请功。勒马稍鞭,望秦王背后赶来,秦王跑骑便走。叔宝在坡下控马,不见敬德,听得坡上人马嘶闹,自意胡汉莫非赚我在此,他去追捉我主公。即上马直奔山坡来,果见敬德单马紧追秦王向西北边走,约离四百步路。叔宝大惊,叫曰:“休得有伤吾主!”拍马从后赶去。
却说世民被敬德急追,走不到二里余,前至美良川,有虹霓涧,可阔数丈,水通蔚州 [4] ,波浪甚急。世民走到此,无船可渡,欲勒马复回,敬德单骑将近。世民惊慌无措,仰天呼曰:“前有深涧阻拦,后有铁骑急追,世民若有天子之分,此玉鬃马一跳而过;若无其分,连人带马落涧而亡。”祷毕,水势越紧,马前蹄忽陷,浸到衣襟,世民尽力着鞭,那马一跃飞过虹霓涧。世民大喜,勒马立于涧西,回顾本岸,敬德后追已到,叫曰:“敬德何不早归降?若无天意,此涧安能得渡?”敬德怒曰:“只尔有马,偏我无马!”即将乌骓勒辔▲▲▲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退二丈余,加上三鞭,那马一跳而过。世民拨马复走,敬德后追。秦叔宝赶到涧边,见水势深阔,其波隐隐。叔宝连叫数声:“神明可助,秦琼去救主公!”勒动呼雷豹,一涌而过,直尾敬德骏后。敬德那里肯放,追及秦王,提起钢鞭望秦王脑后打来。未知秦王性命如何,敬德鞭稍已落,忽听头顶震响一声,其戴铁盔磕遮过二寸。敬德猛省,抽过鞭稍,自思:昔日送我之人,曾道此盔出于异制,久遇圣君,必有剥落之应。吾未深信,今日恰好诚如彼言,莫非此人后当有天子福分,为吾真主乎?遂睁开环眼,见秦王背上紫雾腾腾,红光闪烁,火云中不见秦王,却现一条怪物,牛头蛇体,蠏眼虾须,鱼鳞兽角,八爪拿云,曾在沧海滨戏浪,却来坡上喷烟。敬德正在惊疑间,忽后头一骑马飞来,高声叫曰:“敬德不得无理!”敬德勒回马缰,与叔宝交战,二将又斗上数十合,忽见正北一队军来,却是唐将程知节引救兵来到。敬德曰:“将近黄昏,明日又战。”言毕,按辔缓缰而退。秦王亦自收兵归寨。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又名《秦王演义》《唐国志传》《唐书演义》,八卷,九十节。书叙唐朝开国之事,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写起,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止。记叙了李渊晋阳起兵,扫荡群雄而统一天下;秦王李世民玄武之变登上皇位,然后平定四夷、征伐高丽等几十年的历史风云。这部小说是说唐小说中较早的作品之一,它出于罗贯中的《小秦王词话》。罗氏原本早已失传。幸而现存一部《大唐秦王词话》,是明末诸圣邻根据罗贯中《小秦王词话》重订的(据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获知罗氏原本的大概。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的主要贡献是改变了词话的体制(说唱形式),而变为散文平话,以后才陆续出现了《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等小说,所以它在说唐系列小说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也是该系列中较重要的作品。但它毕竟处于说唐小说发展的初级阶段,作者既缺乏小说家的想象,又缺乏讲史家的严谨,故在艺术上显得较粗糙。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虽然整体艺术成就不高,但有关尉迟恭和秦叔宝的某些片断描写还是比较精彩的。尉迟恭与秦琼皆为唐代开国功臣,在两《唐书》中均有传。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大业末在高阳投军,曾为刘武周偏将,后投李世民;因作战勇猛,深得太宗赏识,封鄂国公。秦琼(?—638),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从张须陀击瓦岗军,后归附李密;李密败,归王世充,因世充多诈,降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等,封翼国公、胡国公。由于史传有本,二人故事遂在后世广为流传,被小说家将其写进小说,大加渲染;民间则习惯将他们相提并论,有“双锏打出唐世界,单鞭撑起李乾坤”之谚。这段选自小说第三十二节的“美良川”大战,就是二将锏鞭逞雄的精彩片断,描绘了两员大将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为《大唐秦王词话》中的尉迟恭、《隋史遗文》中的秦琼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打下了基础。此时,秦琼已归李世民,而尉迟恭则仍从宋金刚,埋伏在柏壁关口,阻击李世民。于是小说首先以浓墨渲染了激烈的“锏鞭逞战”。秦王一行人在崎岖不平的山岭小道上“攀藤附葛,鱼贯而进”,忽然道旁闪出一员大将,高声叫曰:“尉迟敬德在此,秦王下马受擒!”然后单马挥鞭,直追秦王。小说把秦王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使战场气氛立即紧张起来。秦琼得知秦王有难,拿起两条八稜锏,匹马如飞,追上尉迟恭,与之交战。尉迟恭喊声如雷,迫不及待地要与秦琼拼个生死;秦琼则挽住交锋以作缓兵,待唐军来救秦王,二人斗上数十合,不分胜负。性急的尉迟恭,自信钢鞭的威力,与秦琼约定“单跨战马使鞭锏”,一决雌雄。秦琼虽然不愿斗力,但又不得不挥锏搦战。于是鞭来锏挡,人喊马嘶,斗上二百余合,仍不分胜负。这段描绘虽文笔不甚细腻,但既有对话描写,又有心理活动,更有二将交锋的精彩场面,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而且还表现出二者性格的差异之处。尉迟恭有八面威风、疾恶如仇、忠厚憨直的英雄本色,但性格暴烈,似一介武夫;而秦琼在紧张激烈的争战中,尚有“斗力”与“斗智”的思索,更似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有鉴于此,在《大唐秦王词话》第三十回描写美梁(良)川鏖战中,有“三鞭不及二锏”的插叙,说尉迟恭在柏壁关下鞭打马三宝、段志玄、程咬金,但“中伤不损其命”;而秦琼在清风岭下用锏打死了魏雕(刁)儿、张赛虎,所以“三鞭不及二锏”。说明尉迟恭与秦琼的武艺虽不相上下,但在智勇双全方面,秦琼略胜尉迟恭一筹。
小说接着描写李世民、尉迟恭、秦琼飞渡宽阔数丈的虹霓涧,可谓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前有深涧,后有追骑,马陷蹄,水浸衣,绝望中的李世民尽力着鞭,不想那马一跃而过对岸;尉迟恭大怒,“将乌骓勒辔”,后退二丈,连加三鞭,那马也一跃而过。文字神采飞动,情景历历在目,动人心魄;不过对秦琼的描写则不如《大唐秦王词话》生动感人。《词话》描写秦琼跳过涧来,“一时间性急了些儿,被马鞍鞒前心一扛,咽喉内骨碌碌泛起一口血来。又恐尉迟恭见了作笑话,连忙咽了下去,一连回红三口”(第三十回),这就宛转曲折多了,可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小说家笔下的丰富和发展。须指出的是,这段描写中,也渲染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李世民在进退两难之际,仰天大呼:“世民若有天子之分,此玉鬃马一跳而过。”祷毕,果然一跃而过。这是模仿《三国演义》“刘备檀溪跃马”之构思,说明真命天子在危难时刻定有神灵相助。后来尉迟恭一鞭向秦王脑后打来,不但未伤性命,反而自己手中“鞭稍已落”,头上铁盔也损缺二寸,印证了“久遇圣君,必有剥落”之预言。类似描写,在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屡见不鲜,一方面它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又宣扬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成了统治者膺受天命的根据。
(曾 良)
注 释
[1].帻(zé):包头发的巾。
[2].衔枚:枚,形如箸状的物件。古代战时令士兵将“枚”衔在口中,可防止发出响声,以利偷袭敌方。
[3].阜(fù):土山。
[4].蔚州:地名。北周置;明置蔚州卫;清为蔚州,属宣化府;1913年改县,属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