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维枢
【作者小传】
清小说家。字慎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明天启前入举为官,后被削职。崇祯时重新起用。后乞养归,卒祀乡贤。作有小说集《玉剑尊闻》等。
唐 子 畏
梁维枢
唐子畏往茅山 [1] ,道出无锡。晚泊河下,登岸闲步,见肩舆 [2] 来,女从如云,中有丫鬟尤艳。唐迹 [3] 之,知是华学士宅桂华。谋为佣书 [4] ,改名华安,因得此婢。居数日,逃还。久之,华偶谒唐,见极类安,稍述华安始末以挑之。又云:“貌正肖公。”唐但唯唯。华起欲去,唐曰:“少从容。”命烛导入后堂,召诸婢拥新妇出拜。华愕然。唐曰:“无伤也。”拜毕,因携新妇近华曰:“公言我似华安,不识桂华亦似此妇否?”乃相与大笑而别。
这篇故事中的男主角唐子畏,就是明代有名的风流才子唐寅。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生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身后留下了很多的逸闻趣事,这篇故事即是其中之一。故事写唐寅对华学士家的一个漂亮丫鬟一见钟情,紧追不舍,甚至不惜改名换姓,屈身为仆,终于携丫鬟逃离华府,并结为夫妇。充分表现出唐寅不拘礼法、风流放浪的个性。这篇故事虽然短小,却情节曲折,描写生动有趣。唐寅在路过无锡“登岸闲步”时,偶然于“女从如云”之中看到一个“尤艳”的丫鬟,并为之心动,于是就“迹之”。可见他对貌美女性的敏感及风流多情。待打听到美貌丫鬟是华学士家的人后,就设法隐瞒身份,装做书童,进入华府,以接近丫鬟。足以见出他的聪明多智。而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赢得丫鬟芳心,又可以看出他的手段高明。更有意思的是,唐寅带丫鬟私奔之后,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波澜又起。过了一段时间,华学士恰好去拜访唐寅,发现唐寅很像他家逃走的书童华安,于是他就伺机试探唐寅。唐寅则不置可否,不露声色。华学士探不出真情,准备离开。可唐寅却没让他走,而是把他带进内室,让自己的新娘子出来拜见华学士,这更使华学士惊疑不解,也给故事造成了一个悬念。这时,唐寅用一句风趣的话把谜底揭开:“公言我似华安,不识桂华亦似此妇否?”华学士恍然大悟,于是两人“乃相与大笑而别”。故事就这样在笑声中结束,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之粲然。这篇故事的结尾尤其精彩,在唐寅和华学士两人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文人那种放达不羁、潇洒风流的神采。
有关唐寅的这个故事在明清两代颇为流行,而且有不同的版本,后来有人把故事中的丫鬟桂华改名为秋香,敷演成“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这一故事被改编成各种戏曲和电影,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魏崇新)
注 释
[1].茅山:原名“句曲山”。在江苏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市县。
[2].肩舆:轿子。
[3].迹:追寻踪迹。
[4].谋:谋求。佣书: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