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祺
【作者小传】
(1376—1451) 明诗文家、小说家。名祯,字昌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1404)得中进士后又选庶吉士,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升任礼部郎中、广西左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作有小说集《剪灯余话》等。
琼 奴 传
李昌祺
琼奴,姓王氏,字润贞,常山 [1] 人。二岁而父殁,母童氏,携琼奴适富人沈必贵,沈无子,爱之过己生。年十四,雅善歌辞,兼通音律,德、言、容、功,四者咸备,远近争求纳聘焉。
时同里有徐从道、刘均玉者,请婚尤切。徐本华胄而清贫,刘实白屋 [2] 而暴富。徐之子名苕郎,刘之子名汉老,皆仪容秀整,且与琼奴同年。必贵欲许刘,则鄙其阀阅 [3] 之卑微;欲许徐,则虑其家道之穷迫,犹豫迟疑,莫之能定。一日,谋于族人之有识者,彼为之画策曰:“但求佳婿,勿论其他。”必贵曰:“然则何以知其佳乎?”曰:“易耳!子盛为酒食,特召二生,仍请前辈之善藻鉴 [4] 者,使潜窥之,一则观器量之如何,二则试词翰之能否,择其善者而从焉,于选婿乎何有!”必贵深然之。至二月花晨,开筵会客,凡乡里之号名胜者,咸集于庭。均玉、从道亦各携其子而至。汉老虽人物整然,雍容应对,而登降揖让,未免矜持;苕郎则眉目清新,言谈儒雅,衣冠朴素,举止自如。席中有耕云者,沈之族长也,号知人,一见二生,已默识其优劣矣,乃扬言于众曰:“宗侄必贵,有女及笄,徐、刘二公,欲求缔好,两门子弟,人物并佳,但未审姻缘果在谁耳?”必贵起对曰:“此事尊长主之,则善矣。”耕云曰:“古人有射屏 [5] 、牵丝 [6] 、设席 [7] 等事,皆所以择婿也,吾则异于是。”因呼二生至前,指壁间所挂《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四画曰:“二郎少摅 [8] 妙思,试为咏之,中目、夺衣 [9] ,在此一举。”奈何汉老生居富室,懒事诗书,闻命睢盱 [10] ,久而不就。苕郎从容染翰,顷刻而成。呈上,耕云啧啧称赏。其诗曰:
胭脂晓破湘桃萼,露重荼蘼香雪落。媚紫浓遮刺绣窗,娇红斜映秋千索。辘轳惊梦起身来,梳云未暇临妆台。笑呼侍女秉明烛,先照海棠开未开。
右《惜花春起早》
香肩半軃 [11] 金钗卸,寂寂重门锁深夜。素魄 [12] 初离碧海壖 [13] ,清光已透朱帘罅。徘徊不语倚阑干,参横斗落 [14] 风露寒。小娃低语唤归寝,犹过蔷薇架 后看。
右《爱月夜眠迟》
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入冯夷府。荡漾明珠若可扪,分明兔颖 [15] 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冰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右《掬水月在手》
铃声响处东风急,红紫丛边久凝立。素手攀条恐刺伤,金莲怯步嫌苔湿。幽芳撷罢掩兰堂,馥郁馨香满绣房。蜂蝶纷纷入窗户,飞来飞去绕罗裳。
右《弄花香满衣》
均玉见汉老一辞莫措,大以为耻,父子竟不终席而逸矣。于是四座合词,皆以苕郎为好,而苕郎之婚议,亦自此而成;不出月余,已择日送聘矣。
既而必贵以爱婿之故,欲其数相往还,遂招置馆中,读书进学。偶童氏小恙,苕郎入问疾,而琼奴正侍母汤药,不虞苕之至也,回避弗及,乃相见于母榻前。苕郎盼之,姿色绝世。出而私喜,封红笺一幅,使婢送与琼奴。拆之,空纸也。琼奴笑成一绝,以答苕曰:
茜色霞笺照面赪,玉郎何事太多情?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
苕郎持归,以夸于汉老。汉老正恨其夺己之配,以白均玉。均玉不咎子之无学,反切齿徐、沈入骨,恨之,即诬以事,俱不得白。徐阖室役辽阳 [16] ,沈全家戍岭表 [17] 。诀别之际,黯然魂消,观者莫不为之下泪;遂散去,南北不相闻。
已而必贵倾殂 [18] ,家事零落,惟童氏母女在,萧然茅店,卖酒路旁。虽患难之中,琼奴无复昔时容态,而青年粹质,终异常人。有吴指挥者悦之,欲娶以为妾,童氏以许人辞。吴知其故,遣媒谓曰:“徐郎辽海从戍,死生未卜,纵饶无恙,又安能至此而成姻乎?与其痴守空营,蹉跎岁月,盍不归我贵家,任汝母女受用,亦不虚度一生也。”琼奴坚然不肯。吴又使媒妪传言,且压以官府。童氏惧,与琼奴谋曰:“一从苕去,五阅星霜 [19] ,地角天涯,鱼沉雁杳 [20] ,真所谓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之不相及也。汝之身事,终恐荒唐 [21] ,矧 [22] 又父遽沦亡,他乡流落,权门侧目,欲强委禽,吾孤儿寡妇,其何术以拒之?”琼奴泣曰:“徐门遭祸,本自儿身,脱别从人,背之不义。且人之异于禽兽者,以其有诚信也,弃旧好而结新欢,是忘诚信,苟忘诚信,殆犬彘 [23] 之不若;儿有死而已,其肯为之乎?”因赋《满庭芳》一阕以自誓云:
彩凤群分,文鸳侣散,红云路隔天台。旧时院落,画栋积尘埃!谩有玉京离燕,向东风似诉悲哀!主人去,卷帘恩重,空屋亦归来。 泾阳憔悴女,不逢柳毅,书信难裁 [24] 。叹金钗脱股 [25] ,宝镜离台!万里辽阳郎去也,甚日重回?丁香树,含花到死,肯傍别人开?
是夜,自缢于房中,母觉而救解,良久方苏。吴指挥者闻之,怒,使麾下碎其酿器,逐去他居,欲折困之。时有老驿使杜君,亦常山人,必贵存日,相与善,怜童氏孤苦,假以驿廊一间而安焉。
一日,客有戎服者三四人,投驿中。杜君问所从来,其人曰:“吾侪辽东某卫总小旗,差往南海 [26] 取军,暂此假宿耳。”值童氏偶立帘下,中一少年,特淳谨,不类武卒,数往还相视,而凄惨之色可掬。童氏心动,即出问之:“尔谁耶?”对曰:“苕,姓徐,浙江常山人。幼时父尝聘同里沈必贵女,与苕为婚,未成亲而两家缘事:沈谪南海,苕戍东辽,不相闻者数载矣。适因入驿,见妈妈状貌,酷与苕外母相类,故不觉感怆,非有他也。”童氏复问:“沈家今在何处?厥女何名?”曰:“女名琼奴,字润贞,开亲时年方十四,以今计之,当十九矣。第忘其所寓州郡,难以寻觅耳。”童氏入语琼奴,琼奴曰:“若然,天也。”明日,召使至室中,细问之,果苕郎也,今改名子兰矣,尚未娶。童氏大哭曰:“吾即汝丈母,汝丈人已死,吾母女流落于此,出万死以得再生,不图今日再能相见。”遂白于杜君及苕之同伴,众口嗟叹,以为前缘。杜君乃率钱备礼,与苕毕姻。合卺之夕,喜不塞悲,琼奴诉其衷怀,不任凄断,因诵杜少陵《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此句殆为今日设也。苕抚之谆切,曰:“第毋伤感,且尽绸缪 [27] ,姑候来年,挈尔同归辽东,则鱼水欢情,永永相保矣。”既而苕同伴有丁总旗者,忠厚人也,谓苕曰:“君方燕尔,莫便抛离,勾军之行,不必渠往,我辈当分诣各府投文;君善抚室,且此相待,公事完日,相与归辽。”苕置酒饯别,诸人起程。
不料吴指挥者缉知,以逃军为名,捕苕于狱,杖杀之,藏尸于窑内。亟令媒恐童氏曰:“彼已死矣,可绝念矣,吾将择日舁轿 [28] 来迎汝女,若又不从,定加毒手。”媒求诺返命,琼奴使母诺之。媒去,语母曰:“儿不死,必为狂暴所辱,将俟夜引决矣!”母亦无如之何。是晚,忽监察御史 [29] 傅公到驿,琼奴仰天呼曰:“吾夫之冤雪矣。”乃具状以告。傅公即抗章以闻。又两月得请,就命鞫 [30] 问,而求尸未得。政谳 [31] 讯问,羊角风 [32] 自厅前而起。公祝之曰:“逝魄有知,导吾以往。”言讫,风即旋转,前引马首,径奔窑前,吹开炭灰,而尸见矣。公委官检验,伤痕宛然,吴遂伏辜。公命州官葬苕于郭外,琼奴哭送,自沉于冢侧池中,因命葬焉。公言诸朝,下礼部,旌其冢曰“贤义妇之墓”。童氏亦官给衣廪 [33] ,优养终身焉。
《琼奴传》选自《剪灯余话》卷三。以琼奴、苕郎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对暴虐成性、鱼肉百姓的官吏豪强进行了控诉,并赞美了琼奴这一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琼奴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十四岁时已“雅善歌词”,“兼通音律”,且德、言、容、功四者皆备,故而远近皆争求纳聘。关于必贵招婿,这一段写来十分轻松、诙谐。在众多的求婚者中,以苕郎、汉老为优,两人都仪容秀整,且与琼奴同年。而这二人却各有长短,一个门第较高却已衰落,一个暴富却又出身卑微,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必贵的犹豫,显示着他的庸俗与短见,倒是族人的见识颇不一般,一是观器量,一是试词翰,乃是重在人品和才学。于是必贵大宴宾客,苕郎和汉老欣然登场,引人注目。作者不厌其烦,细细写来,从两人的衣饰、神态,写到言谈举止。到这里不用细说,已高下自见。到后来苕郎顷刻间诗成四首,而汉老却久而不就,更显得苕郎光彩四溢。这一段落,泼墨较多,却是匠心独运。因为整个择婿过程中,虽没有琼奴的直接参与,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却表明苕郎是按着人品和才学的标准挑选出来的,是值得琼奴为之付出感情的,为后文琼奴的坚贞不屈打下了伏笔。而且琼奴虽不能亲自参与,却于择婿后在母亲房中与苕郎不期而遇,两人尺素往来,情意绵绵。琼奴笑成的绝句:“茜色霞笺照面赪,玉郎何事太多情?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不仅参透了苕郎的心事,同时也道出了琼奴的深情,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理解和向往。至此,文章充满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令人想到不久以后他们花好月圆、情投意合的甜蜜生活。
但是,下文笔锋顿转,突起波澜,一场厄运从天而降。求婿失败的刘家,竟使用卑鄙手段诬告两家;而官府腐败,不辨是非,竟使两家一戍辽阳,一戍岭南。可怜的琼奴和苕郎,刚才还沉浸在对幸福的憧憬中,一瞬间却要远隔天涯,南北相望。情势之急转直下,不仅琼奴、苕郎柔肠寸断,就是读者也不禁黯然神伤。虽寥寥几笔,却充满着悲剧气氛。
厄运对琼奴的袭击似乎是无休止的。与苕郎分离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败落下来,原来富裕的琼奴母女,只能路旁卖酒为生。更加不幸的是,辽阳有个吴指挥看中琼奴,竟要强娶为妾。这里作者又不惜笔墨,详写吴指挥的威逼利诱,童氏的惊惧,悲剧气氛一步步加浓,冲突十分尖锐,令读者十分紧张。然而琼奴却表现得矢志不渝,丝毫不为所动。她赋词《满庭芳》,一方面诉说悲情思念,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丁香树,含花到死,肯傍别人开?”的坚贞不屈,而且竟以自缢来做抗争,叫人不禁为她的刚烈震惊。然而琼奴的坚贞刚烈却只使吴指挥恼羞成怒。他命人捣毁了琼奴的酿酒器具,并将其母女赶出家门,企图使之屈服。琼奴这个坚贞的女子,与童氏寄居在驿站,却始终不肯低头。
大悲之后却是大喜。苕郎到南海取军,在驿站投宿,竟遇童氏,遂见琼奴。真是天外来鸿,让人悲喜交加,恍如一梦。两人终结良缘。新婚燕尔,柔情蜜意,写得细腻传神,又合情合理,宛然如在眼前,读者也为之感到庆幸、欣慰。悲剧的气氛到这儿稍有舒展,然而潜意识中却有隐隐的不安。果然,残暴凶狠的吴指挥以“逃军”之罪把苕郎抓入狱中,并将其活活打死。希望、幸福横遭践踏,生命也随之灰飞烟灭。这种瞬间大喜转为大悲的情节安排,使得读者感情也随之大起大伏,不能自禁。
面对吴指挥的再次威逼恫吓,琼奴决意再次以死抗争。却不料恰在此时,监察御使来到驿站,在苕郎的冤魂引导之下,冤情大白,吴指挥也得到应有的下场。只是历尽磨难的琼奴,经历了一次次的悲欢离合之后,此时对人生已毫无留恋,终于在苕郎的坟旁投水殉情而死。两个曾经那样幸福的年轻人,现在却落得双双死去的悲惨结局,全文悲剧气氛到此达到了高潮,读到此处,令人不禁为之叹息。
琼奴的形象,是古代妇女忠于爱情、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代表。她面对吴指挥的种种手段,利诱也罢,恐吓也罢,始终不为之所动,不肯屈服,甚至以死抗争,颇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反映了琼奴忠于爱情、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而且文章通过对吴指挥这一形象的刻画,以及最后琼奴、苕郎双双惨死的悲剧结局的描写,突出了社会黑暗势力的凶恶残忍。对吴指挥的惩办,表达了人民对邪恶势利的控诉和鞭挞,呼出了人民的心声。不过,文中最后却以“贤义妇”来为琼奴定位,显示出作者思想的陈腐、狭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作品的构思也十分巧妙。波折起伏,富于变幻,大悲大喜之下,极富感染力。而且多处使用对比手法,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语言也较有特点,用词典雅,穿插典故、诗词,有较强的文人气息。
《南词叙录》《今乐考证》均著录有佚名《琼奴传》戏文。冯梦龙《情史》卷十四《情仇类·王琼奴》见收,且文末有批。
(宁稼雨 芦 茜)
注 释
[1].常山:今属浙江。
[2].白屋:用茅草盖的房屋。此代指平民或寒士。
[3].阀阅:门第。
[4].藻鉴:品评和鉴别人才。
[5].射屏:事见《旧唐书·后妃传上·高祖窦皇后》。隋朝窦毅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暗中约定将女儿许给能射中孔雀眼睛之人。
[6].牵丝:事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唐朝宰相张嘉贞想把一个女儿嫁给郭元振,便让五个女儿各持一根丝线藏在幔帏之后,由郭自己牵取。
[7].设席:晋朝郭瑀想选学生刘延明做女婿,便别设一席,对一千名学生说:“我要找一个好女婿,谁坐这席,就把女儿嫁给谁。”刘延明振衣而上坐,便成了他的女婿。
[8].摅(shū):施展。
[9].夺衣:唐时武则天游龙门,令百官作诗,先成者赐予锦袍。东方虬先成,得袍。宋之问继成,文理兼美,武则天遂夺已赐东方虬之袍,改赐宋之问。
[10].睢盱(suīxū):睁着眼睛向上看。
[11].軃(duǒ):下垂。
[12].素魄:指月亮。
[13].壖(ruán):城郭旁或河边的空地。
[14].参横斗落:参星横斜,斗星沉落,这是天将亮的时候。
[15].兔颖:月亮中玉兔的毛。
[16].辽阳:今属辽宁。
[17].岭表:五岭之表,即岭南,今两广一带地区。
[18].倾殂(cú):去世。
[19].五阅星霜:指过了五年。
[20].鱼沉雁杳:比喻音讯全无。古代有鱼腹、雁足传书之说。
[21].荒唐:这里指落空的意思。
[22].矧(shěn):何况。
[23].犬彘(zhì):狗猪。
[24].“泾阳”三句:指没有人帮忙,难以传递书信消息。参阅《柳毅传》。
[25].金钗脱股:比喻夫妻离散。
[26].南海:广东、广西。
[27].绸缪(chóumóu):形容新婚时愉悦的情形。
[28].舁(yú)轿:抬轿。
[29].监察御史:古官名,负责监察百官、巡按地方军政刑狱等事。
[30].鞫(jū):审讯、查问。
[31].谳(yàn)讯:审讯。
[32].羊角风:旋风。
[33].廪(lǐn):粮仓。这里指食物。
芙蓉屏记
李昌祺
至正辛卯 [1] ,真州 [2] 有崔生名英者,家极富,以父荫补浙江温州永嘉尉,携妻王氏赴任。道经苏州之圌山 [3] ,泊舟少憩,买纸钱牲酒,赛于神庙,既毕,与妻小饮舟中。舟人见其饮器皆金银,遽起恶念。是夜,沉英水中,并婢仆杀之。谓王氏曰:“尔知所以不死者乎?我次子尚未有室,今与人撑船在杭州,一两月归来,与汝成亲,汝即吾家人,第安心无恐。”言讫,席卷其所有,而以新妇呼王氏。王氏佯应之,勉为经理,曲尽殷勤。舟人私喜得妇,渐稔熟,不复防闲。
将月余,值中秋节,舟人盛设酒肴,雄饮痛醉。王氏伺其睡熟,轻身上岸。行二三里,忽迷路,四面皆水乡,惟芦苇菰蒲,一望无际。且生自良家,双弯纤细,不任跋涉之苦,又恐追寻至,于是尽力狂奔。久之,东方渐白,遥望林中有屋宇,急往投之。至则门犹未启,钟梵之声隐然,少顷开关,乃一尼院。王氏径入,院主问所以来故,王氏未敢以实对,绐之曰:“妾真州人,阿舅宦游江浙,挈家偕行,抵任而良人殁矣。孀居数年,舅以嫁永嘉崔尉为次妻,正室悍戾难事,箠辱万端。近者解官,舟次于此,因中秋赏月,命妾取金杯酌酒,不料失手坠于江,必欲置之死地,遂逃生至此。”尼曰:“娘子既不敢归舟,家乡又远,欲别求匹配,卒乏良媒,孤苦一身,将何所托?”王惟涕泣而已。尼又曰:“老身有一言相劝,未审尊意如何?”王曰:“若吾师有以见处,即死无憾!”尼曰:“此间僻在荒滨,人迹不到,茭葑之与邻,鸥鹭之与友,幸得一二同袍 [4] ,皆五十以上,侍者数人,又皆淳谨。娘子虽年芳貌美,奈命蹇时乖,盍若舍爱离痴,悟身为幻,被缁削发,就此出家,禅榻佛灯,晨餐暮粥,聊随缘以度岁月,岂不胜于为人宠妾,受今世之苦恼,而结来世之仇雠乎?”王拜谢曰:“是所志也。”遂落发于佛前,立法名慧圆。王读书识字,写染俱通,不期月间,悉究内典,大为院主所礼待,凡事之巨细,非王主张,莫敢辄自行者。而复宽和柔善,人皆爱之。每日于白衣大士前礼百余拜,密诉心曲,虽隆寒盛暑弗替。既罢,即身居奥室,人罕见其面。
岁余,忽有人至院随喜 [5] ,留斋而去。明日,持画芙蓉一轴来施,老尼张于素屏。王过见之,识为英笔,因询所自。院主曰:“近日檀越布施。”王问:“檀越何姓名?今往何处?以何为生?”曰:“同县顾阿秀,兄弟以操舟为业,年来如意。人颇道其劫掠江湖间,未知诚然否。”王又问:“亦尝往来此中乎?”曰:“少到耳。”即默识之。乃援笔题于屏上曰:
少日风流张敞 [6] 笔,写生不数黄筌 [7] ,芙蓉画出最鲜妍,岂知娇艳色,翻抱死生冤! 粉绘凄凉疑幻质,只今流落谁怜!素屏寂寞伴枯禅。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
其词盖《临江仙》也。尼皆不晓其所谓。一日,忽在城有郭庆春者,以他事至院,见画与题,悦其精致,买归为清玩。适御史大夫高公纳麟退居姑苏,多募书画,庆春以屏献之,公置于内馆,而未暇问其详。偶外间忽有人卖草书四幅,公取观之,字格类怀素 [8] 而清劲不俗。公问:“谁写?”其人对:“是某学书。”公视其貌,非庸碌者,即询其乡里姓名,则蹙頞对曰:“英姓崔,字俊臣,世居真州,以父荫补永嘉尉,挈累赴官,不自慎重,为舟人所图,沉英水中,家财妻妾,不复顾矣。幸幼时习水,潜泅波间,度既远,遂登岸投民家,而举体沾湿,了无一钱在身。赖主翁善良,易以裳衣,待以酒食,赠以盘缠,遣之曰:‘既遭寇劫,理合闻官,不敢奉留,恐相连累。’英遂问路出城,陈告于平江路,今听候一年,杳无音耗,惟卖字以度日,非敢谓善书也,不意恶札,上彻钧览。”公闻其语,深悯之,曰:“子既如斯,付之无奈!且留我西塾,训诸孙写字,不亦可乎?”英幸甚。公延入内馆,与饮,英忽见屏间芙蓉,泫然垂泪。公怪问之。曰:“此舟中失物之一,英手笔也,何得在此?”又诵其词,复曰:“英妻所作。”公曰:“何以辨识?”曰:“识其字画。且其词意有在,真拙妇所作无疑。”公曰:“若然,当为子任捕盗之责。子姑秘之。”乃馆英于门下。
明日,密召庆春问之,庆春云:“买自尼院。”公即使宛转诘尼,得于何人?谁所题咏?数日报云:“同县顾阿秀舍,院尼慧圆题。”公遣人说院主曰:“夫人喜诵佛经,无人作伴,闻慧圆了悟,今礼为师,愿勿却也。”院主不许。而慧圆闻之,深愿一出,或者可以藉此复仇,尼不能拒。公命舁至,使夫人与之同寝处,暇日,问其家事之详。王饮泣,以实告,且白题芙蓉事,曰:“盗不远矣,惟夫人转以告公,脱得罪人,洗刷前耻,以下报夫君,则公之赐大矣!”而未知其夫之故在也。夫人以语公,且云其读书贞淑,决非小家女。公知为英妻无疑,属夫人善视之,略不与英言。公廉得顾居址出没之迹,然未敢轻动。惟使夫人阴劝王蓄发,返初服。又半年,进士薛理溥化为监察御史,按郡。溥化,高公旧日属吏,知其敏手也,具语溥化,掩捕之,敕牒及家财尚在,惟不见王氏下落。穷讯之,则曰:“诚欲留以配次男,不复防备,不期当年八月中秋逃去,莫知所往矣。”溥化遂置之于极典,而以原赃给英。
英将辞公赴任,公曰:“待与足下作媒,娶而后去,非晚也。”英谢曰:“糟糠之妻,同贫贱久矣,今不幸流落他方,存亡未卜,且单身到彼,迟以岁月,万一天地垂怜,若其尚在,或冀伉俪之重谐耳。感公恩德,乃死不忘,别娶之言,非所愿也。”公凄然曰:“足下高谊如此,天必有以相佑,吾安敢苦逼。但容奉饯,然后起程。”翌日,开宴,路官 [9] 及郡中名士毕集。公举杯告众曰:“老夫今日为崔县尉‘了今生缘’。”客莫喻。公使呼慧圆出,则英故妻也。夫妇相持大恸,不意复得相见于此。公备道其始末,且出芙蓉屏示客,方知公所云“了今生缘”,乃英妻词中句,而慧圆则英妻改字也。满座为之掩泣,叹公之盛德为不可及。公赠英奴婢各一,赀遣就道。
英任满,重过吴门,而公薨矣。夫妇号哭,如丧其亲,就墓下建水陆斋三昼夜以报,而后去。王氏因此长斋念观音不辍。真之才士陆仲旸,作《画芙蓉屏歌》,以纪其事,因录以警世云:
画芙蓉,妾忍题屏风!屏间血泪如花红。败叶枯梢两萧索,断缣遗墨俱零落。去水奔流隔死生,孤身只影成飘泊。成飘泊,残骸向谁托?泉下游魂竟不归,图中艳姿浑似昨。浑似昨,妾心伤,那禁秋雨复秋霜!宁肯江湖逐舟子,甘从宝地礼医王 [10] 。医王本慈悯,慈怜悯群品,逝魄愿提撕,茕嫠赖将引。芙蓉颜色娇,夫婿手亲描,花萎因折蒂,干死为伤苗,蕊干心尚苦,根朽恨难消。但道章台泣韩翃,岂期甲帐遇文箫。芙蓉良有意,芙蓉不可弃。幸得宝月再团圆,相亲相爱莫相捐。谁能听我芙蓉篇?人间夫妇休反目,看此芙蓉真可怜。
《剪灯余话》模仿瞿佑的《剪灯新话》而有所创新,多为作者公余所作,藉以抒写胸臆。取材多为元末明初之事,所载皆幽冥人物,所记则多为政治、爱情故事,旨在表达“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张光启《剪灯余话序》)之意。《芙蓉屏记》是其中一篇优秀的公案小说。
小说记叙了一起谋财害命凶案。崔生携妻子王氏乘船前往永嘉赴任,舟人顾阿秀见财而起歹意,推崔生落水,逼迫王氏作二儿媳。他自以为得计,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中秋夜,王氏趁其不备,逃离贼船,在一个人迹罕到的尼庵中做了尼姑。崔生落水后则凭藉平素的好水性,潜泅水底,逃得一命,遂靠卖字为生,后为御史大夫高公收留门下坐馆。与此同时,顾阿秀劫掠江湖,手头阔绰,俨然以富翁自居。他将从崔生处劫得的芙蓉屏施给王氏所在的尼庵,这幅芙蓉屏为高公破案提供了线索和证据。于是东窗事发,案情昭然大白,顾阿秀被处以极刑,崔生和王氏夫妻得以团聚。
整个破案过程以芙蓉屏为中心线索,在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安排上预设了一连串的巧合。先是顾阿秀谋财害命,掠得崔生家传芙蓉屏画,又将其转手施舍给尼庵,此为一巧;王氏在尼庵见到芙蓉屏,援笔在屏上题词铭志,此为二巧;此屏又被赏识者买去送给爱好收藏书画的御史大夫高公,此为三巧;崔生在高公家做塾师,无意中见到久违的芙蓉屏,且辨识出妻子题词旨意所在,此为四巧。有了这四巧,高公于是以芙蓉屏为线索,顺藤摸瓜,勘破此案,一举捕获了凶手。全文以一幅芙蓉屏贯串破案的整个过程,故事情节的发展井然有序,案子的破解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寓必然于偶然之中,看似无巧不成书,却引人入胜而不落窠臼。
小说写的虽是一桩公案,但字里行间却始终饱含着崔生夫妻坚贞不渝的相爱之情。王氏逃到尼庵,削发为尼,实际上是她情系崔生,非崔生莫属的行动表白。崔生既已遇害,她也心如死灰,甘愿坐禅了此残生。她在芙蓉屏上的题词中回顾了自己与崔生相亲相爱的于飞之乐,然后撼天震地地喊出:“岂知娇艳色,翻抱死生冤!”她深知死者不能复生,只得期待来世再与崔生结为夫妻,题词中“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凝结着她对崔生一往情深的专注之情。同样,崔生在高公为他做媒时也表达了自己非王氏莫属的志向。尽管王氏流落外乡,生死未卜,他却宁愿等待奇迹的发生,冀图夫妻重逢。一对有情人,经过一番生离死别,在高公的大义安排下,终于了了今生缘。小说描写两人在高公安排下相见大恸,满座宾客也为之下泪,这种强大的感染力正在于突出了一个“情”字。
小说不仅在离奇曲折的情节安排中突出了崔生夫妻的恩爱之情,而且也写了崔生夫妻遭劫落难后世人对他们的帮助之情。世上毕竟还是好人多,王氏逃奔尼庵,院主收留下来,以礼待之;崔生身无一文,投奔民家,主翁热心接济,赠以盘缠;高公则更是古道热肠,仗义除恶,成人之美,更令人称道。全篇充满了一种浓郁的人情味,在暴露封建社会黑暗面的同时,赞颂了世人善意助人之情,而这也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之情。
小说着重塑造了崔生夫妻两人的形象,尤其是王氏,成为古代女性中一个多才多艺、机敏果断、有胆有识、感情真挚的典型人物。她面对飞来横祸,恐慌之余沉着镇定地见机行事,先是“佯应之”,答应做歹贼的二儿媳,继而“勉为经理,曲尽殷勤”,终于找到机会逃离了虎口。她作为一个妇道人家,深知报仇之难,但仍时刻衔之于心,每日在白衣大士像前“密诉心曲”。她见到芙蓉屏时,心知仇人就在附近,表面上则不露声色,只是题词屏上,为破案报仇尽可能地提供了线索。当高公请她给夫人做伴时,她更是抓住机遇,“深愿一出”,希望能藉高公的力量报仇雪恨。她向高夫人告之实情,表明自己希望“洗刷前耻,以下报夫君”的决心,这除了基于她对崔生的不舍深情外,也显示了她不达报仇目的誓不瞑目的刚强性格。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常用的表达方法。小说在叙述王氏中秋之夜逃离贼船的情景时纯用白描,然当时王氏慌不择路的那种惶恐急切心情已跃然纸上,宛在目前。读者读时,也自不免心跳加快,为她捏一把汗。
《芙蓉屏记》所叙虽为市井奇事,但在离奇的公案故事中却交织着深挚的人情味,尤其是崔生夫妻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更是牵动人心。小说问世不久,凌濛初将其改编为《崔俊臣巧会芙蓉屏》,收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又据《曲海总目提要》记载,明代还有人将其改编为戏曲《芙蓉屏》,可见其内容所表述的“情”的感染力,这种“情”是与世人息息相通的,永世不衰的。
(徐时仪)
注 释
[1].至正辛卯:至正,元顺帝年号。至正辛卯,即公元1351年。
[2].真州:今江苏仪征。
[3].圌山:在江苏丹徒东北六十里处。
[4].同袍:原为军士间的称呼。这里指尼姑。
[5].随喜:佛教语。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这里指游览寺院。
[6].张敞:西汉人,字子高。曾任京兆尹,常给妻子画眉,长安城中相传他画的眉妩媚动人。
[7].黄筌:宋人,字要叔。以善画花鸟而闻名。
[8].怀素:唐代僧人,俗姓钱,字藏真。善草书,传世有草书《千字文》。
[9].路官:指平江路的各官。
[10].医王:据《指月录》载:“唐修雅法师,听讲《法华经》,歌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