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勋
【作者小传】
明大臣。明开国功臣郭英之后裔,荫袭武定侯,甚得明世宗宠。郭勋为图谋进爵上公,编撰了(或授意门客编撰)《皇明开运英武传》(后被改编为《英烈传》)。明世宗因而封郭英为翊国公,配享太庙。可是过了没几年,郭勋因“挟恩宠、擅朝权、恣为奸慝”而被捕入狱,最后死于狱中。
俞氏三雄显神威
郭 勋
——《英烈传》第十二回(节选)
却说巢湖水军头领俞廷玉,有三个儿子:长名通海,次名通源,第三的名通渊。他三个俱膂力 [1] 异常,在水中伏得八九个昼夜。未生他们三人时,他父亲似梦非梦,看见一个老儿:
银髯鹤发,炯眼童颜。身穿着绛色五爪龙袍,脚踹着绿绣无忧珠履,戴一顶道冠诸葛巾,绾一个拂尘龙须带。虚飘飘忽到庭前,瑞霭霭香盈院内。
指向廷玉说:“我是滁州城隍 [2] ,奉玉帝圣旨,将轸水蚓、璧水貐、箕水豹 [3] 三个水星,五年之内,接连降生你家,辅佐真龙出世。”便向袖中取出三个弹子大一般丸,放在掌中,红光烛天的物件,递与廷玉的妈妈 [4] ,叫将水一碗饮吞下去,拱手而别。那妈妈果然不出五年,连生他三个儿子。
大的通海,惯耍一个流星锤,索长三丈,转转揭揭,挡着他粉身碎骨。人便有四句口号:
一个金锤忒煞精,飞来飞去跃星明。
忽朝水底轰雷振,搅得蛟龙梦不成。
那次子通源,使一条铁锏,铮铮有声。小时忽下江中洗澡,陡然云雨四合。水中只见癞头鼋 [5] 开了大口,竟来吞他。他手中并无别物,竟打两个漫头沄 [6] ,直至水底,摸着四五尺长一块条石。他便担在肩背上,一步步儿踏上水来。那癞头鼋正横开四爪,抢到面前。通源哈咤一声,将那石头竟砍过去。谁知那鼋的头颈,仰得壁直,凑着石上顽锋,竟做两段,满江中都是血水。岸上人不知通源在水中与鼋交战,只见满江通红,惊得没做理会。歇了半个时辰,通源慢慢地将鼋从水中拖到沙边,便把身跳上岸,拿条索子缚了鼋,叫那岸上人拽鼋上去。那岸上张三李四王二沈六等十来个,那里拽得动?通源说:“你们怎的死货尚拽不起?倘遇活战,将如之何?去罢,待我自来。”遂把那鼋如拾芥一般,提上岸去。那些闲汉说:“俞二官人活的都砍了,我们死的都牵不动,却也好笑。”有人歌曰:
江中忽起一条鼋,闪烁风云雷雨翻。却遇通源水底石,魂在天边血在川。鼋也鼋,冤也冤。我们十 来个扛勿动,被他一人一手便来牵。真个是:璧水㺄星来出世,天移地转气轩轩。
还有那第三个通渊,越发了得:每手用一把折叠飞边刀,那刀角开来,二丈之内,令人伫身不得。曾到江边金龙四大王庙中赛神。那庙前路台上,原铸有铁炉一事。有等闲不过的说:“这等东西,又无关纽,又无把柄。有人捧得动,输与银子十两。”那通渊年一十四岁,心里想道:“这些儿,担不像抬,终日舞灯草过日子 [7] 。”走到庙中,虔诚完了神愿,正好来到台上烧纸。只见十五六个好汉来抬那炉,都也抬不动。通渊竟要来拿,看了他们行径,又恐怕掇 [8] 不动时,反被耻笑。仔细思量,必竟有斤两数目铸在面前。看得分明,又走过去,想道:“只是一千斤,该托便托在左手里。到后殿先把样试试。”乃抬头一望,却有两个大石狮子,在后边甬道上石栏杆边。悄悄的脱下长袍,趁人不见,把右边狮子一托,便托在左手里,颠上几颠,说道:“约有千斤还多些。”轻轻的便安在地下。再将左边狮子一托,便托在右手上,估斤估两,未及放手。只见来了一个人,大叫道:“前殿上三十个人弄不得一个香炉,这面何来十四五岁一个儿,把石狮子颠来颠去?你们好不羞杀!”道犹未了,这些闲汉都赶来看。通渊只不做声,把那狮子连忙放在地下,穿上长袍,望山门外走去。这些人说:“我们有眼不识太山。俞三官,你何故不做个把势我们看看?”那些人拦了又阻,阻了又拦。恰好父亲俞廷玉走到,看见说道:“三儿,你何故被这些人阻拦?”通渊说道:“我自在后殿把石狮子托托耍子,不知他们何意拦阻。”那些人便向他父亲备说了原故。廷玉便开口说道:“既如此,你便掇掇,把他们看看何妨?”通渊被父亲劝不过,只得走向殿前,把只手托了铁香炉,便下路台。那些人喝彩,如雷似震。通渊恰又托上路台。如此三遍,轻轻的放在台下便走。
却说管庙的长老埋怨众人说:“俞三官又去了,这炉又不放在台上,如之奈何?”那些人说:“不要紧,我们几十人,包抬齐整还你。”响喊一声,齐将手来抬。谁知是湖泥,这炉越抬越陷下去了。几十人说:“求求张良 [9] ,拜拜韩信 [10] ,还须到俞宅,劳小官人走一遭。”这些众人说说笑笑,走到俞宅,见了俞妈妈,说了缘故。妈妈笑道:“这个小官人会耍人,劳你们远远的走来接他。方才他到后园舞刀去了。你等可到后面见他,他决然肯去。”众人来到后园恳求。通渊只是个笑,也不应他们,大步到庙,仍将手托起香炉,依旧放正了。惊动得合州县人,那个不敬?他人也编个歌儿与他,说:
俞家又生个小熊罴呀,忒也希奇呀,忒也希奇。手托千斤,奇打希,希打奇。甚差迟呀,忒也希奇呀,忒也希奇。显灵说是个箕水豹呀,忒也希奇。佛前狮子,希打奇,奇打希。任施为呀,忒也希奇呀,忒也希奇。
本篇节选自明代长篇小说《英烈传》第十二回,篇名为笔者所拟。
《英烈传》,八十回,又名《云合奇踪》,系据六十则本《皇明开运英武传》为底本剪裁改写而成。成书于明代万历后期。作品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广阔背景下,叙述了朱元璋乘时而起,逐步壮大力量,扫除群雄,终于推翻元王朝,建立起明王朝的历史过程,具有一般历史演义小说的特征;同时,作品以朱元璋为中心人物,着重渲染其发迹“开运”之理所当然,描绘了徐达、常遇春、刘基等开国元勋的形象,带有英雄传奇的色彩。它以明人写明朝的开国史,杂取公私记载、传说异闻,颇多褒美本朝、神化朱元璋的夸饰成分。全书脉络清楚,首尾完具,大致反映了元亡明兴的历史轨迹;但由于作者艺术功力不足,提炼不够,叙事匆促,致使作品缺少脍炙人口的典型情节,缺少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更缺乏《三国演义》那史诗般的恢弘气势,总体艺术成就不高。通观全书,语言流畅、叙述生动的片段倒有不少,但思想深刻、意蕴丰厚、耐人咀嚼的篇章却难以寻觅。特别是鄱阳湖之战、攻灭张士诚之战、灭元之战等几大战役,作者忙于交代战争的过程,但见兵锋交接,水火相继,杀声震天,而人的智慧、人的谋略、人的精神却未能充分展现,与《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书中的重要关目鉴赏价值反而不高,这里我们选中的是一个相对比较次要的情节。
本篇是在写朱元璋创业初期,巢湖水军首领俞廷玉向朱元璋求援时,顺便插叙进来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俞廷玉的三个儿子惊人的武艺和膂力。
选文一开始,便叙述俞廷玉有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他们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为的是“辅佐真龙出世”。这样的神异传说,自然是通俗文艺常用的话头,以便为三兄弟的超人本领安排一个凡夫俗子不可企及的神秘背景。接着,作品依次描写了俞氏三兄弟各具特色的本领。
老大俞通海,惯使一个流星锤,索长三丈,一旦舞开来,简直无人能敌,挡之者只有粉身碎骨的份儿。
老二俞通源,本领更加出众。他善使一条铁锏,力气大得惊人。小时候,他曾在江中洗澡,忽见一个巨大的癞头鼋张开大口,要来吞他。他毫不畏惧,潜入江底,摸到一块四五尺长的条石,当作武器,迎着巨鼋砍过去,竟将其头颈砍作两段,弄得江水一片通红。面对巨鼋毫不惊慌,可见其胆量之大;在江中一下子便“直至水底”,又肩负四五尺长的条石“一步步儿踏上水来”,可见其水性之好;一举便将巨鼋打死,可见其膂力之猛。接着,作品又用反衬手法,写他将死鼋拖到江边,用索子捆了,叫岸上的人拽上去;可是,十来个闲汉使出吃奶的力气,却根本拽不动。俞通源见状,喝开众人,“把那鼋如拾芥一般,提上岸去”。这一对比,便将俞通源罕见的神力衬托得十分形象。
老三俞通渊,本领越发了得。他善使两把折叠飞边刀,将刀舞动,两丈之内别人无法近身。他的膂力之大,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十四岁那年,他到江边一座庙中游玩,看到一个千斤重的大铁香炉,几十个人围在那里,以十两银子打赌,看谁搬得动;接着,十五六个大汉一起动手,那铁香炉却纹丝不动。众人的打赌和无可奈何,为俞通渊大显神威烘托了气氛。见此情状,他不禁暗暗发笑:“这些儿,担不像抬,终日舞灯草过日子。”又自量道:“只是一千斤,该托便托在左手里。”但他既不想炫耀自己,又要做得稳当一些,便来到后殿,想找个重量相似的东西试一试。正好那儿有两个一千多斤的大石狮子。他趁着无人,先将右边的石狮子托在左手上,“颠上几颠”,轻轻放在地下;再将左边石狮子托在右手上,就像拿着什么玩具一样,从从容容地“估斤估两”。这里的“颠上几颠”“估斤估两”二语,将他举重若轻、满不在乎的神态描摹得极为生动传神,人物形象顿时精光四溢。当有人发现这位少年竟将石狮子举在手中玩的时候,他却一言不发,放下石狮子便走,使情节发展起一跌宕。经过众人的反复邀请和父亲的亲自劝说,他这才走到殿前,一只手举起铁香炉,上下台阶三遍。众人雷鸣般的喝彩,使情节达到高潮。然后,俞通渊有意无意地将香炉放在台下,径自回家去了。庙里的长老埋怨他未把香炉放回原处,围观的几十个人试图自己动手抬回去,谁知那香炉反而陷在了泥中,使故事又起一层波澜。众人无法,只好一齐上门,恳求他再度出马。他“只是个笑,也不应他们,大步到庙,仍将手托起香炉,依旧放正了”。通过这样的几度烘托、反衬,一个并不复杂的情节被写得波澜起伏,宛曲有致,一个神力无比、颇有主见而又顽皮可爱的少年英雄形象便活脱脱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综观全篇对俞氏三雄的描写,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其一,逐层递进,水涨船高,将三兄弟的本领写得一个比一个高强,形象一个比一个鲜明。其二,巧用侧面烘托、正反映衬、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着力突出传奇英雄的惊人神威和非凡气概。其三,通过民间谣谚的形式,进一步渲染俞氏兄弟的英雄形象,强调人们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从而强化读者的审美愉悦。全篇语言生动诙谐,活泼有趣,洋溢着通俗文艺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人略感不足者,其中对老大俞通海的描写过于简略,因而其形象显得比较单薄。
在整部《英烈传》中,俞氏三雄并非主要人物,但通过这一不到两千字的篇章,他们却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沈伯俊)
注 释
[1].膂(lǚ)力:体力。膂,脊骨。
[2].城隍:道教神系中府县地方守护之神。
[3].轸水蚓、璧水貐 (yǔ)、箕水豹:道教神系以二十八宿为神将,此为其中的三个。
[4].妈妈:此处指妻子。
[5].癞头鼋(yuán):即鳖,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似龟。也叫“团鱼”。
[6].漫头沄(yún):潜水动作。
[7].舞灯草过日子:靠虚张声势糊弄人混日子。
[8].掇(duō):搬动。
[9].张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头号谋士。比喻有本事的人。
[10].韩信:刘邦任命的大将军,善于用兵。比喻有本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