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祯
【作者小传】
(?—1632) 明笔记作家。字文宁,号虬庵居士。万历、天启时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后为逆党李蕃所劾,遂引疾去。作有小说集《涌幢小品》等。
木兰将军
朱国祯
孝烈将军,隋炀帝时人。姓魏氏,本处子 [1] ,名木兰。亳之谯 [2] 人也。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 [3] ,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鞬櫜 [4] ,操戈跃马而往。历一纪 [5] ,阅 [6] 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视。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之见也。”遂以事闻于朝,召赴阙。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士人立庙,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其生辰云。
本篇选自《涌幢小品》卷二十一《孝烈将军》条,篇名系后人所拟。
这篇小说又见于《畿辅通志》卷四十九、《江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一、《河南通志》卷六十七、《嘉靖归德府志》卷七、《商丘县志》卷十一和《清一统志》卷八十九等方志的记载,内容各有详略。如《江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一载:“隋魏氏木兰,亳城东魏村人。隋恭帝时募兵戍北方,木兰父当往而老羸,弟妹俱稚,木兰乃请于父代行。历十二年,身接十有八阵,树殊勋,人不知其女子也。后奏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释戎服,衣旧裳,同行者骇之。闻于朝,召赴阙,欲纳之宫中。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拒之。帝惊悯,赠将军,谥孝烈。乡人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孝烈生辰云。”
小说叙述了魏木兰代父从军,操戈跃马,驰骋疆场,英姿豪气,巾帼不让须眉,功勋卓著,凯旋荣归。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魏木兰纯真的性情,不屈的气节,她不求高官厚禄,只求回家省视父母,衣其旧裳,过安安稳稳的平民生活。可悲的是昏君荒淫无道,一世英雄未战死沙场,婉转娥眉竟被逼自尽于朝廷。
世道不公,天理难容,可是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黑暗,善良的人们就是这样不幸。在封建专制时代,兴,百姓苦;亡,亦是百姓苦。统治者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君王开边意却仍未已。小说中说到当时征辽募兵,耄羸也得应征,战事的激烈,将士伤亡的惨重可想而知。行军打仗一般来说是男子的事情,而我们的女英雄魏木兰身处这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时代,清醒地意识到耄羸老父去应征,只不过在战场上多添一具白骨而已。她痛父耄羸,慨然代行。一个“痛”字,既是痛惜老父,也是痛惜生不逢时,透露出一个少女处子内心眷眷的亲情,柔肠寸断的孝心,伤时悲人的无奈。一个“痛”字,也为她沙场凯旋后居然无法再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木兰心地善良,不慕荣华富贵,心中向往的是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身经百战,饱尝一个男子汉都未必承受得了的艰辛困苦,而“人莫识之”,没有人想到她竟然是一个女子,可以想见这是多么不容易。然而我们的女英雄魏木兰却做到了。她不仅以豪迈的气概表现了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能做,而且功勋卓著,天子要嘉其功。更难能可贵的是她除尚书不受,恳奏省视,以归省父母为乐,以衣其女子旧裳为乐,体现了她纯朴的率真情性。可悲的是,这样一个人见人夸人见人爱的女英雄,在封建专制时代,毕竟仍是一个弱女子,恣于酒色的昏君妄图攫为己有,容不得她自由自在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一个豪气令敌望而生畏的女英雄,在迫不得已的无奈下,难逃红颜薄命之厄运,只能以死抗争而自尽。小说中所说的“帝惊悯”,那只不过是鳄鱼的眼泪,而人们出于一种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无奈,只能藉岁祭来表达深深地痛惜和怀念这样一位女英雄的真情。
这篇小说的内容也与《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横吹曲辞》所载《木兰诗》(又作《木兰辞》)密切相关,《木兰诗》前载有:“《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古今乐录》为南朝陈释智匠所撰,智匠说“木兰不知名”,似指不知《木兰诗》的作者是谁。据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详玩此辞,疑即将军自述。曷以言之?历代女子,凡立名节于天地间,名不死者,无此间世超异之才,必无此出类拔萃操烈,必不能建不世出战敌之功,而享庙食无穷者也。”此诗多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细腻真切,场景多变化又叙写如见,非亲经其事亲临其境者很难摹写得如此传神,且诗中所写木兰的豪迈情怀和勃勃英气也正与小说中魏木兰的身份及性格相一致。又据小说所载,木兰从返乡省亲到再次被召入朝,这中间正是这位代父从军凯旋的女英雄深有感慨之时,从“当户织”到“百战死”再到“著我旧时裳”,和平的乡间生活与严酷的沙场征战的强烈对比,很可能使这位女英雄吟唱出这首民歌,又在民间传唱中经过不断加工,尤其是传到文人手中时的进一步润饰,遂脍炙人口而千古传诵。由于经过口耳相传和众手润色,南朝陈释智匠编《古今乐录》时已不知此诗的作者,这篇小说记载的则很可能就是此诗的本事。
《木兰诗》和《孝烈将军》两者都塑造了女中豪杰木兰的英雄形象,《木兰诗》具有民歌欢快的格调,诗中的女英雄生还荣归,令人庆幸,充满喜剧性的氛围。《孝烈将军》则偏重于史实,文中的女英雄最终在君王的淫威下宁死不屈,留下了无尽的痛惜和遗憾。魏木兰的柔情孝心和豪迈刚烈,统治者的好战喜功和厚颜无耻,在小说的描叙中凛凛然力透纸背,呼之欲出,令人心灵震撼,感叹再三,为之扼腕。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关于《木兰诗》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有认为作于北魏,也有认为作于初唐,而据《涌幢小品》所说,木兰是隋炀帝时(605—617)人,《江南通志》和《清一统志》等一些方志所载是隋恭帝时(617—618)人,因此大致可说木兰是隋末人。《木兰诗》中所用一些词语的最早产生年代也可聊为佐证。如“双兔傍地走”,一般释为“双兔贴着地面跑”,实际上“地”是助词,“双兔傍地走”即“双兔依傍着跑”。《汉语大词典》释“地”此义的首见书证是《京本通俗小说》所载的《碾玉观音》,《木兰诗》的用例可以说提供了此义早在宋代已出现的有力佐证,不过还只是一个新产生的口语词,尚未进入书面语,由此也可推测《木兰诗》的写作年代可能与《孝烈将军》中所说木兰所处的时代相近,大致也在隋炀帝至隋恭帝年间。
(徐时仪)
注 释
[1].处子:处女。
[2].亳(bó)之谯: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县。
[3].耄羸(màoléi):耄,老。羸,瘦弱。
[4].鞬櫜(jiàngāo):鞬,盛弓的袋子。櫜,盛箭的袋子。
[5].一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6].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