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湛纳希
【作者小传】
(1837—1892) 清诗文家。汉名宝衡山,字润亭。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翼旗(今辽宁北票)人。成吉思汗(铁木真)第二十八代孙。一生著作颇丰,有诗歌、译著多种。作有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青史演义》等。
八角亭赋诗悲往事金山寺投江识所归
尹湛纳希
——《泣红亭》第五回
赤日炎炎夏昼长,
轻罗小扇深殿凉。
漱罢冷泉吟新句,
墨云急雨透纱窗。
且说众人匆忙扶起娜氏。顾氏也听到了消息,以为香菲暂且躲避在附近村庄也未可知,忙派人去找。忽然翠玉象泪人似的哭着进来道:“不必找了,姑娘投井了!”娜氏惊问:“跳的哪口井?”翠玉说:“西院井。”娜氏喊:“完了!完了!”忙起身往西院跑去。后边跟着顾氏,紫榭等也随着而来。翠玉指着拾到靴子的地方说:“在这儿找到的。”
娜氏从井台上往下一看,原来这口井特别宽阔,从井底用大块条石砌成八角形上来的。因为年长岁久,石缝里长出的灌木郁郁葱茏,画眉扔的靴子正好挂在灌木枝上了。娜氏瞅着那只靴子,想来跳了这口井不可能侥幸活着,就象万刀剐心,大声哭道:“你把我这无依无靠的扔下走了,我这老糊涂的留着这条命干什么!可怜我的心肝肉!我逼死了你,你稍等等我,我跟着你去呀!”哭着撩起衣襟,朝井沿儿跳过去,众婆子急忙抱住。
紫榭劝道:“奶奶先别哭,我看卢梅并没有死,人跳井为什么还脱了靴子?这是画眉布下的迷魂阵,妹妹年岁小,上了坏人的圈套了。我看在她没有走远之前,不如派人去找。”
娜氏奶奶听到画眉的名字,又想起这姑娘为人忠诚,为了护着卢姑娘受委屈挨打两次的事儿,更是伤心,捶胸顿足,大声恸哭:“我的姑娘呀!你为什么不想想我这老弱病残?为什么不想想我这孤苦老人?今后谁来埋葬我这把老骨头?今后我还依靠谁?”哭来哭去,如醉如梦。众婆子丫头想起平日卢姑娘的好处无不落泪。四处寻觅的人陆续回来,都说无影无踪。
后来金公回家,亲自来到西院勘察痕迹,在墙豁口找到香菲的一只耳环,又看到豁口外面的青草有踩扁了的,湿土上有两匹马蹄的印迹,跺着脚说:“谁知道我们这样的人家竟出了这种丑事!”从此死了心,再也不寻找香菲了。
一日,紫榭听说娜氏病重,前来探望,听了几句不顺耳的话,回来之后,想起这件事儿都是从自己淘气开玩笑引起的,愈想愈感到不安。加上最近父亲又收了山阳宋家的彩礼,心里难受不已,来到西院八角井上痛哭。又想自己这一辈姐妹手足,当下卢梅离家不知死活,今后自己的遭遇也不知怎样。尽管我自己的机遇比她强,为什么在一家子里不称心的事儿都轮到女的!卢妹妹事到头来,干脆死了算了,为什么要私奔,留下恶名?想来想去,口占一诗,教瑞红拿过笔砚来。八角井上原先有一座破亭子,三面敞开,北边有墙,就在那石灰墙上题道:
残灯短香前生烬,
红颜命苦竟如君。
私奔丑名谁能辨,
何如投井葬香魂。
题毕坐在残垣断壁上吟哦流泪。
那时想娶香菲的朱英坚持不退婚,金公巧使移花接木之计,让翠玉冒充香菲出嫁过门,此时正在婚宴,此院无人极为寂静。瑞红过那边儿倒茶,凭霄告假去看热闹,紫榭跟前没有一个人。天色渐晚,太阳落山,到了黄昏时候,紫榭方才起身,忽而从暗林深处听见有人低声呜呜哭泣。紫榭大惊,忙走下亭子台阶,急步走去,那东西“嗖”的一声从后面追了过来。紫榭吓得魂不附体,也不顾靴高底厚,苔滑路窄,拼命地跑。从旁边又来了一个高个子穿白衣裳的无头人,振臂欲飞似的往南跑了过去。紫榭一连碰上两次惊愕,吓得浑身冒出冷汗。刚跑到小角门,瑞红、凭霄二人嘻嘻哈哈地出来,正好到紫榭的后面喊一声:“去!”
原来跟着紫榭后面的是一条大狗。紫榭才压住气喘站住脚道:“刚刚还有一个大白东西往南走过去了,你们俩去看一看!”两人毛骨悚然,无奈过去一看,在老松树下边远远张望,见有一个五六尺高的穿白衣的东西正在那儿站着。二人大惊,同声呼喊着跑回来。这时正好有一个锁门的婆子提着灯笼前来,听见她们的喊声,笑道:“真有鬼了?”她拿了一根木棒,领着她们近前一看,原来是香菲平常喂养的一只大白鹤。香菲去了以后,失掉了主人。前些日子翠玉惦记小姐还喂喂它,谁知这两天被抓了起来,要替卢姑娘出嫁,她哭着藏都没处藏,那还有工夫喂它!那只白鹤饿急了到院子里找食吃,误将紫榭当成了主人香菲,而紫榭误把它当成鬼了。哎!鸟也可怜!昨夜栖巢白羽鹤,何处能觅饲鹤人。
紫榭一连几次的愤懑和虚惊,自觉周身无力,不思饮食,以至卧病不起。顾氏奶奶朝夕煎药诵经,百般调理不提。那边娜氏也卧病不起,几次寻死觅活,放声大哭。西院自从香菲投井以后,院子里的人说听见魂哭鬼号,草木皆妖,上下也病祸不断。家仆几个人都死于疫疠 [1] 。金公烦恼不已,决心南下回浙江原籍,安顿家务。初秋,全家从宁津县吴桥镇乘几只大船顺流南下了。
这时金风驱暑,玉露迎凉,两岸疏柳婆娑,秋蝉鸣噪烦人。幸喜启碇 [2] 以来眼耳清新,胸怀宽阔,也许还是离开凶宅的缘故,娜氏、紫榭的病逐渐痊愈了。
金公心里松宽起来,自己带着家眷占前面大船,顾氏和婆子丫头们在中船。娜氏、紫榭和丫头们坐在后船,家仆男女老少又坐两只小船,绕过夏津 [3] 进了大运河。
水路平安,不觉走了十几天,一日遇着顺风,诸船正在扬帆飞驶,一只小船迎面射了过来。
一个人站在船头高声喊道:“来者莫非辅国公 [4] 金老爷?”这个船上的水手们答应“是!”那船横在船前,那人跳到这条船上。
原来遇上顺风,船走得很快,这时已经到了山阳附近。金公派浙江修缮房屋打前站的船,上月到了靖江城。宋知县得了信儿,算了日期,估摸金公要到来,派儿子宋涛拜见岳父母,先来的是报信船。按理说宋知县知道儿子的长相,应当让他回避,怎么反而派他来,不是太愚蠢了吗?不是。那宋知县也是科举出身,本着“丑女婿免不了见岳父母”的道理叫儿子来见面的。
那个人禀明来意,金公道:“你回去告诉:姑爷暂不要来,晚上在停船码头见面吧!我们不是也要去嘛。”那人“嗻!”地答应一声,跳上船走了。原来紫榭的船在最后,这些事儿她并不知道。晚上快到停泊水埠,紫榭推开舱窗,书桌上放了一瓶桂花,眺望天光水色,鼻闻馥郁袭人的花香,心里怡然自得。那时红日将下山头,几朵彩霞飘浮在天边,半边天的红影投在江面,景色真是宜人。紫榭卧病刚起,想赋诗一首记这个赏心乐事,叫瑞红用小筒汲水,忽见旁侧停泊了一只船。
凭霄从紫榭背后惊笑道:“姑娘请看那个怪物!”紫榭抬头一看,一只大船头上一个人穿官服戴礼冠跪在那里。形状非木非石,说他是鬼,比鬼还丑,说他是魅,比魅还陋。紫榭看了虽然没笑,在凭霄、瑞红二人的挑逗下也忍不住掩嘴笑了,点头叹道:“唉!天上本是圣洁的地方,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鬼魅投胎人世引人发笑呢!”
瑞红道:“这里又出来了卢姑娘姑爷的配对儿了,把他俩合在一处真可说举世无双。”凭霄高声大笑道:“这一个莫非是那一个儿子!”三人一同谈论那个丑鬼的嘴脸,纵声笑了一阵子。
那时娜氏去到中船不在这儿。金公坐在头船,看了女婿的面容不禁大为惊讶,后悔收了彩礼,默默地一言不发,船就过去了。宋涛一直跪着,眼睁睁地看着三艘大船从旁侧驶过。金公气急败坏,他想:如果见面说话,还不知会露出什么难以容忍的丑恶本色,便派人去说:“传老爷的话,按理要请姑爷见面,但大船里有老太夫人的灵柩,不便举行喜庆。姑爷尊容已经见了,暂且回去,到家后代向老亲家请安。”可怜宋衙内,敬跪良久,还没有得见上一面。家人扶他,驼背又抽了筋,努劲挣扎着进了船舱。随从家人抬了三桌席送到这边船上,金公无奈照原样还席,行赏随从。
到了晚饭时间,娜氏回到自己船舱,紫榭等三人正在笑。婆子抬进酒席,凭霄问道:“旁边停的是什么船?上边跪的那个丑八怪是什么人?”众人当中有一个快嘴的笑道:“你们别笑了!那怪物正是你们天作之合的姑老爷。”紫榭正举起筷子夹菜,听了这话,连心带肺一齐涌了上来,假装不知道也不行了,两手发抖,面色如土,差点将碗筷扔了下去。
正是:
活人尝胆汁,
甘苦只自知。
讥笑他人者,
自有被讥时。
从此紫榭不进饮食,无人时就低声哭泣。瑞红、凭霄也无精打采,先前那些笑声又变成哭声了。
紫榭料定活着不能逃脱这场灭顶巨灾,并且几年前的良缘已成画饼,抱怨自己当时错把璞玉的深情厚谊当做少恩薄情。回想往事,柔肠百转,又无可挽回。父母既然将自己交给了阎王,空留此身又有何用?不如一死了之。一则可以摆脱进那活地狱,二则也可以报答知己的深情。但又想弃父母而去亦似不孝,踌躇半晌。又想到古谚云:“犹豫义难成,果断名易留。”父母狠心把我活着交给阎罗,那我死了去地狱又有什么牵挂!虽说如此,母亲慈爱,昊天罔极。我留下自己画像,好在她怀念我时拿出来看看,可能得到一些安慰,拿定主意,就准备颜料。先前讥笑他人的彩笔将给自己描绘美容了。
却说宋衙内自觉无味,翌日五更时分早起回靖江城。金公船只也起锚南下。
话说琴小姐想画个自画像,从抽屉里取出各色颜料碟子放在船舱窗前桌上,又找出几张二尺长的雪浪宣 [5] 展在桌上,拿玉尺 [6] 压住边儿,打开水晶宝镜照着正面,坐在沉香椅上。瑞红点上清水,研磨赭 [7] 石白粉。紫榭手持彩笔,先往镜内端详自己,水晶镜里格外标致,云鬓金钗增添美妙,弯眉凤眼更加俊俏,玉琢长鼻宛如悬胆,樱桃嫩唇红似珊瑚,斜倚削肩披霞帔,粉袖稍盖白磁手。
紫榭看了如此神色,心碎胆裂,自思:古人云红颜薄命,确乎不错。自己这般柔嫩姿色怎能不经风浪!虽然留下画像安慰父母的忧愁,但只恐忧愁比现在更增加罢了。执笔描绘,很快画出粉面朱颜,两旁绘出一对春山,轻笔淡墨点出了一双秋水明目,抹完朱唇鬓发后,叫凭霄抬起看看,有几分相像。瑞红道:“画得尽管好,总不如姑娘本人。描绘绝代佳人的面貌也真难了!”
紫榭问:“那个地方不象?”瑞红道:“两颊红粉过浓,眉尖不高。”紫榭往镜里再比较端详果然那样,就将画了半截的像揉成一团扔到水里去了。瑞红叫苦道:“不合适,姑娘再画就是了,为什么扔了呢?”紫榭道:“再画就是了。那有什么呢!慢说是一张纸,就是我这个人也不在话下呢!”说完,目不旁视,心无杂念,郑重其事地再画了一张,果然栩栩如生。
照镜一笔一挥泪,
几度叹息复怅然。
画完后,用两根针把画钉在镜旁的横档上,又与自身比较衡量,确与自己毫无差别。回身又问瑞红、凭霄,二人同声说:“这个画像现在真象姑娘了。”紫榭道:“画得太美了吧!我真的这样?”凭霄笑道:“纸上姑娘的神情怎能比得上真姑娘!”紫榭把画像摘下来铺在桌子上,越看心里越伤心,想留几个字表示意思,想了一会儿,得韵一首,蘸笔写在像旁,题名《赞花》:
妆罢对画立婷婷,
白玉无瑕谁认清。
倩影正临秋水照,
卿须怜我我怜卿。
写完不禁鼻里发酸,两眼泪水如同雨水流淌,画像上已经沾上斑斑泪痕。瑞红忙将画收起,幸亏只滴在下半截的纸上,没有漶漫 [8] 了脸上的粉黛。紫榭靠在椅子上,往后一仰,哗哗的眼泪如涌泉。唉!贤慧良缘今已绝,似此柔情有谁知。船到瓜洲 [9] ,金公传令,诸船抛锚。
原来金公老家离这里不远,老太爷的灵柩就停放在江西岸的扬州平山堂,想与太夫人的灵柩合葬,先遣家人明日在金山寺为老太太之灵请三十六名僧人诵经做佛事。晚上在江边放盂兰盆河灯 [10] 。
翌日,因太夫人的灵柩还放在船上,金公不能离开,叫顾氏等到金山寺祷告烧香。管家们将老爷的大船同小船留在这儿,其余四只船皆鸣锣移至西南方。那时微雨绵绵,秋风习习,金山寺掩隐在烟雾苍茫的金山顶上。顾氏的船在中,娜氏、紫榭的船在西,家人的船在东,并驶在江中,将要到达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
娜氏、紫榭二人坐在窗边一看,江水滔滔,江中往返的船只时近时远,那巍峨的金山忽上忽下,忽沉忽浮。水手们忙把船连锁起来,抛锚稳定。娜氏两掌合十道:“我们一直都在大宅深院里住着,哪里见过这般风浪!”
紫榭料想不久到了浙江,就寻找自尽的时机,道:“如若看破红尘,眼前的些许危难何足挂齿,投身狂澜大波,也就与登了莲花净土 [11] 一样!”娜氏伤心道:“真是这样,但你的卢妹妹却不知在哪个世界了。我和你去中船告诉二太太,在金山寺给老太太做佛事,也给她念念经,回来后让你写一首长诗,描写大江景色怎样?”紫榭道:“我知道大太太有了诗兴,写了一首诀别长诗,回来给您看。”娜氏以为她必是写与卢梅的诀别诗,不禁热泪盈眶。二人同来中船,娜氏对顾氏把想给香菲做佛事祈福的事说了。顾氏那时正为家事心里恼火,听了这几句话,想起这两天紫榭茶饭不进,绷着脸,常常偷着哭,正思谋好好训斥几句,趁这机会发挥道:“女孩子应在从小不懂事的时候,早早许配人家,就算了事。等稍大一点儿懂了事儿,就挑呀选呀,噘嘴甩手,越发不懂规矩,拿死活吓人,一点也不顾父母的脸面。古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说的是知书识字,晓古通今,可是就不知道眼前的什么叫‘三从’ [12] ,什么叫‘四德’ [13] !只有大太太才给那个不成器的丫头念经祈福,要是我的丫头那样,不用说念经,连纸都不烧!”
听了这些话,娜氏老是直睖 [14] 着眼睛看紫榭,紫榭反而毫不理会,仍旧说笑,坐了一会子出去。娜氏看她出去也起身说:“等一等,我也走。”刚出舱门,紫榭早已上了跳板,飞也似的走过去。船上的一个婆子喊道:“姑娘慢点儿,跳板不宽。”紫榭嘴里使劲说了一声:“这有什么!”忽听得“扑腾”一声,全船人同声喊叫:“不好了!”
正是:
玉骨与秋水同白,
芳颜随寒风永去。
那时几个船上的男女老少和水手都吓得丢了魂儿,大喊:“快捞人呀!”娜氏两手摊开,张开大嘴只喊:“看!怎么样?”顾夫人慌忙出舱,浑身颤抖,叫道:“快救人!不惜重赏!”管家们防止姑娘进入大船底下,忙将三只船挪动开。从瑞红、凭霄到诸婆子同声放开喉咙大哭。顾夫人吓得眼睛泛白,一滴泪也流不出,只是大声叫嚷,叫多少个水手跳下江去寻找。
欲知琴默小姐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问世以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在惊叹这部艺术精品杰出成就的同时,纷纷进行续作、仿作。其中续作近百部虽然在艺术上不乏可取之处,但其成就根本无法与《红楼梦》同日而语。于是,一些作家便试图另辟途径,转而以《红楼梦》为范本进行相对独立的小说创作。在这种情况下,仿红之作便大量产生。
在五花八门的仿红之作中,《泣红亭》是较为出色的一部。这里所选是其第五回,主要写香菲和紫榭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一个出现在回首,一个出现在回末。先是香菲为抗婚而明跳井、暗私奔,后是紫榭暗抗婚而明跳江。两个悲剧一前一后,把整篇故事跌宕开来,读来使人回肠荡气,扼腕叹息。在同一回中,两人以不同的方式把封建社会女性在婚姻上的无奈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抛开小说本身的故事情节不说,单从故事发生地的象征意义,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作者于此赋予的悲剧内涵。“八角亭赋诗悲往事,金山寺投江识所归”,表面上看似乎跟其他小说的回目一样,仅用于概括本回内容,可是我们只要再细读全文,深思一番,便发现作者选择这两个地点——“八角亭”“金山寺”,并不仅仅是作为两个悲剧事件的发生地,而是有深刻寓意的。
第一个悲剧发生在井边。井,古典诗词里除了代表家园乡情外,和青梅竹马的爱情以及为爱情而私奔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如李白脍炙人口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的床是指井床,即轱辘架,架在井上汲水的用具。也就是说两人相识相爱的地点是在井边。再如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也叙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并且私自结成伴侣。用丝绳从深井里拉极易破碎的银瓶,丝绳半腰里断绝,银瓶就会跌得粉碎,而婚姻关系也就宣告终结。这样,“井底引银瓶”也就成了一个特定的意象,成了自由婚恋最终以悲剧告终的象征。在封建社会,爱情往往很难如意,婚姻往往不是青年男女自己做主,而是由父母包办的。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婚姻幸福,不少年轻人选择了私奔。而井,又与他们的私奔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爱情从这里滥觞,为争取自己婚姻自由的私奔,也从这里开始。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谙熟古典诗词的尹湛纳希把诗词中井的意象及其蕴含的深层意蕴融入自己的小说里,营造出一种悲苦的意境,令人不禁联想起千千万万个具有同样遭遇的古代女子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回出现的香菲、紫榭和璞玉是表姐弟,自小在一块长大,也算是青梅竹马了。长大后互相爱慕,由于家长的阻挠不能如愿结成夫妇。香菲被其叔叔金公许给了吴亭洋商的儿子朱英,香菲的母亲也没有什么异辞,而她自己则宁死不嫁这样一个自己不爱且相貌丑陋之人,于是她选择了自尽,地点就是西院的八角井。香菲的故事就从这口井生出了无限波澜。这口井十分幽深,旁边的环境也极为阴森,而且这口井所在的院落还死过人。香菲几乎被封建礼教推向这口深井,孕育爱情的地方反而几乎又成了埋葬爱情的场所。但香菲最终并没有跳井,在丫鬟画眉为她布置了跳井的假象后,她勇敢地选择了私奔之举。井,亦成了她婚姻爱情的见证。
另一个悲剧的发生地在金山寺。说到金山寺,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许仙和白娘子那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紫榭不能嫁给自己所爱的人,被父亲金公许给了丑陋的宋衙内,于是她决心以死抗争。白蛇为争取自己的幸福而水漫金山,最后被镇压在雷峰塔下;紫榭为抗婚而飞身跳入滚滚的江水中。金山寺成了埋葬人间希冀婚姻自主的年轻女子青春和生命的地方。
总之,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民间传说的意象巧妙融入小说中,使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篇的景物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人物的特定情感。如文中写到船到山阳附近,紫榭眺望窗外之景,只见“那时红日将下山头,几朵彩霞飘浮在天边,半边天的红影投在江面”。“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在失意文人的笔下,秋天简直成了萧条、寂寥、死气沉沉的代名词。但在这里,作者却极力渲染秋色的绚丽可爱:落日和彩霞,色彩都是非常明亮的,它们组成的红影投在江面上,似乎想让碧绿的江水也感受到它们那份热烈的情思。紫榭此时大病初愈,远离了凶宅(香菲投井之院),心情也有所好转。这幅夕照图,映射出她轻松愉快的心情。另如紫榭等人临近金山寺时,“江水滔滔,江中往返的船只时近时远,那巍峨的金山忽上忽下,忽沉忽浮”。看到这组景物,很容易让人想起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那滔滔江水是她满腔悲愤与斗争精神的象征。而此时的紫榭,心中也涌动着狂涛巨浪,她要以死抗争,寻找她心目中的净土。这里,景物成了情感的符号,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
阅读本篇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说话人”的介入,但这和早期话本小说相比已有了很大不同。无论是篇首诗还是插入的韵语,都写得清新婉约,切合场景,增强了抒情的力量。如篇首诗“赤日炎炎夏昼长,轻罗小扇深殿凉”,含蓄凝练地点明了本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夏末到秋初,同时还映射着人物心情的忽喜忽悲。而插入的韵语,如在紫榭跳江后,作者写道:“正是:玉骨与秋水同白,芳颜随寒风永去。”满含深情地描绘出了寒风冷雨中紫榭被大江吞没的凄怆情景,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和话本小说中那种程式化套语和说教是大不相同的。
(张进德 张彩丽)
注 释
[1].疫疠(yìlì):即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统称。
[2].启碇(dìng):开船。碇:系船的石墩。
[3].夏津:县名。治所即今山东夏津县。
[4].辅国公:爵位名。清代宗室十四等封爵的第八等,亦用于封授蒙古贵族。
[5].雪浪宣:有隐形波纹的白色宣纸。宣,宣纸,安徽宣城泾县等地所产的纸,因在宣城集散,故名。
[6].玉尺:玉制的尺子,用来压纸、压书。后比喻才识高下的尺度。
[7].赭(zhě):赤色。
[8].漶(huàn)漫:又作“曼漶”“漫漶”,模糊,不可辨识。
[9].瓜洲: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南。
[10].盂(yú)兰盆河灯:盂兰盆,梵语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盂兰盆河灯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人们泛舟水面,诵经普度河沙众孤鬼,在水中燃放纸糊的莲花灯,以超度幽魂。
[11].莲花净土:莲花,喻佛地。净土,佛教语,佛所居住的无尘世污染的清净世界。
[12].三从:旧礼教认为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谓之“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13].四德:封建礼教指妇女应有的四种德行。《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4].直睖(lèng):瞪眼直视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