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作者小传】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关于施耐庵的著作与生平事迹,有过不少晚出的附会伪托或虚构的说法,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且又存在明显的矛盾和破绽。作有小说《水浒传》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水浒传》第九回
(原文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于《水浒传》第九回。
《水浒传》以鲜明的笔触,展现了封建社会“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塑造了一系列“逼上梁山”的英雄形象,林冲就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个。
曾经当过禁军教头的林冲,原本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小吏。他有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一个单纯宁静的家庭。尽管他武艺高强,性格却比较软弱,一向循规蹈矩,从不惹是生非,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即使遇到不平之事,一般也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高衙内在岳庙调戏他的妻子,他怒从中来,本想一拳打下去;但当认出这是权势熏天的太尉高俅的干儿子时,便“先自手软了”。鲁智深要替他打抱不平,他却答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虽然他也曾发出这样的愤愤之声:“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腌臜的气!”但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行动,不过是闷在家里不出门而已。然而,高衙内却不甘罢休,他利用原是林冲好友的虞候陆谦约林冲出外喝酒,再命人将林冲之妻骗到陆谦家,欲加逼奸。幸亏林冲及时赶到,救出妻子。盛怒之下,林冲“把陆虞候家打得粉碎”,不仅想惩罚陆谦,而且产生了找高衙内算账的冲动。但经过妻子苦劝,又连续几天找不到陆谦,他又“把这件事不记心了”,“忍”字又占了上风。没想到,高俅为了满足其干儿子的淫欲,竟设下圈套,让林冲带刀进入白虎堂,诬以“行刺”的罪名,将林冲刺配沧州。至此,高俅父子已经把林冲从小康生活“逼”到了囚犯的境地。尽管遭到这样天大的冤枉,夫妻离散,林冲仍是咬紧牙关忍受,仍想与黑暗的现实妥协。但是,高俅一伙仍不肯放过他,又买通押解差人,欲置他于死地。押解途中,他受够了两个差人的辱骂虐待,其可怜情状令人鼻酸,与同是英雄的武松在押解途中的轻松自在简直有天渊之别。若不是鲁智深保护,他早已冤死于野猪林中。到了这种地步,他居然还为差人向鲁智深求情,这既表现了他的善良,更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秩序仍然抱有幻想。到了沧州牢城,一心索要贿赂的差拨将他劈头一顿臭骂;他不仅不敢顶嘴,还要赔着笑脸送上银子。总之,反动统治者步步进逼,林冲则步步退让,其善良与软弱令人同情,也令人不满。然而,忍让终究是有限度的,在这位英雄的内心深处,反抗的因子正在滋生。本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当林冲在沧州遇到故人李小二时,虽然流露出对高俅“生事陷害”的不满,对“久后如何”的惶惑,但基本上还安于“罪囚”的处境。可是,没过多久,穷凶极恶的高俅又派陆谦、富安赶到沧州,勾结牢城管营、差拨,再次企图加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到消息,胸中的仇恨顿时被激起,当即买了一把尖刀,四处寻找陆谦,决心“教他骨肉为泥”。尽管找了几天都没找到,林冲“也自心下慢了”,但这与在东京时得过且过但求无事的忍让心理已有明显的不同,他依然保持着警惕,保持着向陆谦报仇的愿望。所以,当管营派给他看守草料场这个颇有油水的差使时,他不是盲目地感恩戴德,而是心存怀疑:“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明,林冲的反抗意识已经有所增强。
到了草料场,林冲见住人的草厅四下里均已崩坏,在朔风中摇摇欲坠,还打算“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见他虽已有了向陆谦报仇的愿望,但还没有向整个封建统治秩序挑战的决心,还准备在这孤寂的草料场里长期待下去。然而,就连这点可怜的打算,高俅一伙也不让他实现。当他顶风冒雪打酒归来,草厅已被大雪压倒,他不得不到半里路外的山神庙暂时安身,靠喝冷酒来抵御严寒。就在这时,一场大火突然在草料场燃起。他正要出去救火,却听得三个人来到庙门外,得意洋洋地谈论他们故意纵火,企图烧死自己的阴谋。这三个人,正是差拨、陆谦、富安。严酷的事实终于使林冲明白:即使他想安心当“罪囚”,也已经不可能了;仅仅向陆谦报仇,休想改变自己被迫害的命运;在这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绝境中,唯有奋起反抗才有生路。于是,满腔的愤怒,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惊天动地地爆发了!他冲出庙门,闪电般扑向三个仇人——见钱眼开的差拨、卖友求荣的陆谦、为虎作伥的富安,顷刻间便将他们一一手刃。这正义的复仇是那样勇猛,那样迅捷,令人不禁拍手称快!
就这样,作品真实地、具体地、层次分明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写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环境是如何一步步地剥夺林冲正常生活的权利,一步步地打消他对统治者的幻想,终于将他“逼”上造反之路,从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林冲形象——一个由软弱怕事的顺民到反抗朝廷的英雄的典型形象。可以说,本篇是《水浒传》中塑造林冲形象的关键篇章。而林冲形象的成功塑造,与作品对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一起,构成了《水浒传》杰出的艺术成就的主要方面。
综观全篇,情节发展峰回路转,起伏有致。从林冲巧遇李小二到暂宿山神庙,作品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针线细密,一波三折;而林冲报仇杀三贼的描写,则紧锣密鼓,一气呵成。叙事节奏的变化,使全篇呈现出很强的艺术张力。
其次,人物的对话富有生活气息,而又切合其身份地位。特别是林冲的语言,随着其性格的发展变化,遣词用语也有所变化。初逢李小二时,他惴惴不安地自称:“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管营派其看守草料场时,他恭恭敬敬地应答:“小人便去。”到了报仇杀贼之时,则是威风凛凛地大喝:“泼贼哪里去”,“且吃我一刀”!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再次,本篇紧扣“风雪”二字,展开了出色的景物描写,并借写景设置伏笔。正因为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林冲感到寒冷,才出外打酒,无意中避开了被倒塌的草厅活埋的恶果;正因为风大雪重,压倒了草厅,严寒又使林冲无法在草料场过夜(若是夏秋季节,便可将就了),不得不到山神庙暂宿,这才逃过了被火烧死的劫难。这样,就使景物描写为情节发展服务,为表现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提供恰当的背景,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本篇的结尾也颇值得注意。当林冲杀了三个仇人之后,他不是马上逃走,而是将三个人头提入庙里,摆在山神面前的供桌上,然后将葫芦里的冷酒喝完,这才出庙而去。这冷峻的行动,表明林冲义无反顾地与统治者决裂了。途中遇见前来救火的村民,他信口说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这又表现了他性格中机警的一面,令人读来会意一笑。这一切,与往日那谨小慎微的林冲何啻天渊之别!是的,一个真正的英雄,终于昂首走上了坚决造反之路……
(沈伯俊)
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水浒传》第十六回
(原文略)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是一枝独放异彩的艺术奇葩。无论是题材内容、人物塑造、结构布局、语言艺术,还是小说观念、小说美学,这部小说都有新的开拓,成为小说文学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像《三国演义》那样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也不像《金瓶梅》那样以市井平民为抒写对象,而是把梁山好汉这些草泽英雄推上了小说的舞台,描写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显示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们试图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作者以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为重点,以梁山泊起义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失败为核心,上至昏君佞臣,下至村野细民,从城市到农村,从宫廷到市井,深入触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反映了宋元之际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专制时代的社会黑暗现象,体现了当时民间新兴市井阶层的人生理想。
《水浒传》描写了八百多个人物,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小说人物描写上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书中的英雄人物个个都具有一种传奇性的气质,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虽各具异能,但都胸襟豁达、敢作敢为。
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恶人称霸、好人受欺的现象,普通人在恶势力的凌辱下往往也会义愤填膺,心有不甘,然人们大多自知无力抗衡而隐忍回避。梁山好汉则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力量和情感仗义直行,酣畅淋漓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事也正是普通人路见不平时内心想做的,因而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就给人们一种人生生命力自然舒张的快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共鸣。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塑造了中国古典小说史上这些不朽的典型形象。
本篇系《水浒传》第十六回,虽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片断,但结构完整,情节富有戏剧色彩,可看成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同时,这个故事又是全书的一个关键性情节,在小说后来的情节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智取生辰纲这件事导致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如负责押运生辰纲的杨志因走投无路而落草,劫得生辰纲的晁盖等人很快也东窗事发,幸亏宋江得知消息后先向晁盖通风报信,晁盖等人无处藏身而逃奔梁山。梁山上林冲仗义火并了王伦,晁盖成为山主。晁盖派刘唐下山酬谢宋江,阎婆惜又以梁山书信要挟宋江,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于是朱仝重义放走宋江,宋江出走江湖,逐一结遇各位好汉,最终形成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会合在水泊梁山的大聚义。
故事采用一虚一实双线描叙的写作方法,实写杨志押送金银担,虚写吴用智取生辰纲,紧紧扣住一个“智”字,通过“智”字将虚实两线交融在一起,塑造了杨志和吴用这两个典型形象。
故事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先声夺人地肯定了劫取生辰纲是正义的行为。作者明确地意识到取不义之财是奠定行忠义之举的物质基础,引导读者的思维定式,赋予吴用等好汉的行为以一种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实际上也是为他们以后“替天行道”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张本。然后虚写吴用定计,设下“力则力取,智则智取”的圈套,晁盖听了连称:“好妙计!好计策!”夸奖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然而到底是什么好计?作者在此惜墨如金,用“如此,如此”一笔荡开,只让劫生辰纲的好汉们你知我知,而给读者则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紧接着作者按下吴用一方不提,实写杨志不仅武艺十分了得,有着万夫不当之勇,而且处事十分谨慎,有着千人难及之智。他深知押运生辰纲干系重大,自己在明处,觊觎这笔钱财的人在暗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路上稍有一丝半毫疏忽,就难免重蹈上一年遭劫的覆辙。因此当梁中书要他押送生辰纲,他表示“不敢不依”。当梁中书要用插着“献贺太师生辰纲”黄旗的太平车运送这批钱财时,他又明确表示“其实去不得”,提出扮作客商,改用挑担的方法来遮人耳目。故事通过梁中书深感所用得人的赞赏,从侧面描写了杨志处事的精细。接着当梁中书要派老都管和虞候跟随捎上夫人的礼物时,杨志心知自己无法支使夫人的心腹内侍,只得再一次禀明自己“去不得”,直到梁中书明令一切由他调度,他才委了领状起行。作者在此重笔渲染了杨志领状过程中一波三折的两个“去不得”,强调了杨志的精细过人,看似是在着意描写杨志的十分了得,实际上在实写杨志精心安排如何押送生辰纲的同时,也虚写了吴用等好汉棋逢敌手,这次劫取生辰纲已今非昔比,并非易事,从而烘托了外号“智多星”的吴用设下计谋的“智”。
故事随着杨志一行押送生辰纲上路而展开杨志和挑担军士们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一步步地将情节的发展推向吴用智取生辰纲的高潮。杨志一行刚离北京城时,杨志还顺应常情,允许军士们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进入人烟稀少又有强人出没的山路后,他为了防备万一,不得不违背常情,偏挑最热的时候驱逼军士们赶路,引起了军士们的不满,甚至把老都管也得罪了。作者详写了天气的炎热、地方的尴尬和不知路途艰难的军士们的抱怨,一方面突出了杨志一路小心在意,熟谙世情险恶的精明能干,一方面也显示了杨志只知自己押送生辰纲干系重大,对待军士们则违背情理,不恤人情。他的精明能干成为吴用智取生辰纲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军士们的不知路途艰难则使吴用智取生辰纲有了可乘之机。作者在这里似乎也喻示了一个至理,即违背常理,一意孤行,最终将是大失人心,事与愿违。
故事叙说杨志一行走到黄泥冈时,杨志与军士们的矛盾冲突达到了白热化。这时尽管杨志拿着藤条劈头盖脑到处打,可是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除了叫苦外,已无可奈何。从杨志的叫苦声中,可以看出精细的杨志已预料到危险就在眼前了。作者于此不惜泼墨地描写了杨志焦急无奈的窘态,在他面前,军士们一个个横倒在地,老都管和虞候们也帮军士们说话。杨志陷入了完全的孤立,他气急败坏,口里骂着,手里拿起藤条向军士们劈脸打去。作者就在这时让忍耐多日而再也忍不住的老都管出面发难,喝住了他,而假扮成卖枣客商的吴用等好汉也恰在他们争执得不可开交之时悄悄地露面了,智取生辰纲的好戏至此正式拉开了帷幕,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笼罩了整个黄泥冈。
杨志和老都管的争执引来了等候多时的吴用等好汉,杨志见对面有人舒头探脑,立即警觉到事情不妙。他仗着一身高强的武艺,准备豁出命迎接一场厮杀,可是当他拿着朴刀冲到吴用等好汉面前时,没料到等着他的竟是毫无戒备的几个浑身脱得赤条条的贩枣客商躺在林子里歇凉,事情似乎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颗悬着的心总算略略定了一点。这时,军士们揶揄的笑声使本应更为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
随后,围绕着买酒和卖酒,故事又陡起异峰,进一步激起了层层波澜。伴着山歌声,白胜挑着酒担露面了,酒香引诱得烈日下口干舌燥的军士们凑钱要买,杨志马上又警觉起来,生怕酒里会有蒙汗药。然而好似有人料到他会起疑心似的,卖枣的客商们满不在乎地买了一桶酒喝了个不亦乐乎,他们示范性的当面表演引逗得干渴的军士们更加心痒难熬,连老都管也忍不住想喝一口解解暑热。更令人叫绝的是这时好像有鬼使神差要想彻底打消杨志疑心似的,一个卖枣客商在与卖酒的白胜讨价还价中,故意又在另一桶酒中舀了一瓢喝了,另一个也抢舀了一瓢,被白胜眼明手快劈手夺回,倒回了桶内。一切进行得那么自然,杨志本来还担心卖酒客与贩枣客串通一气在另一桶酒中下了蒙汗药,生怕中计,这一来他原先思想上高度警惕的防线一下子松散了,他以为吴用等好汉真的是客商,也就不再阻拦军士们买酒喝,甚至最后自己也憋不住,喝了半瓢酒。然而恰恰在杨志高度警觉地观察判断酒中是否会有蒙汗药之际,吴用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乘拿瓢争舀另一桶酒之机放入了蒙汗药,精明细心的杨志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竟被当面愚弄了。
故事的结局是杨志等一行眼睁睁地看着吴用等好汉轻而易举地劫走了生辰纲,却一个也动弹不了。这时杨志口里第二次只是叫苦,这次叫苦与前一次叫苦相呼应,因为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杨志的预料,杨志除了叫苦已别无良策了。作者在这一场面描写中展示了虚实结合的大手笔,实写杨志高度的警觉性,几乎处处突出杨志的细心戒备,而实际上则虚写吴用料事如神的妙算,笔笔烘托出吴用的“智”。故事中杨志一方如临大敌,气氛紧张;吴用一方则团结一致,气氛宽松。作者一方面强调了杨志的小心谨慎,处处提防,另一方面则烘云托月地反衬了吴用的胸有成竹,棋高一着,昭示了杨志所有的防范措施其实早已在吴用的妙“算”中,吴用正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杨志谨慎提防必然导致押送生辰纲一方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出奇制胜的。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虽然几乎没有一笔直接描写吴用的“智”,但却在实写杨志精细的同时,通过虚写间接地写了吴用的“智”,塑造了吴用的智多星形象。作者愈是重笔浓墨铺写杨志的精细,也就愈是突出了吴用的机智。
故事中一些细节描写也十分成功,如卖酒的白胜自称他“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因而自然没必要带瓢,这就坐实了这酒确实是要挑去村里卖,本无意在冈上卖给客商,从而加强了吴用取自备的瓢乘机在讨价还价中放入蒙汗药的合理性。又如卖枣客商几次以枣相邀,表面上说的是不争这百十个枣子,实际上这些枣正是为了钓大鱼而下的诱饵。这些细节描写的角度虽不同,但却无一不是围绕着一个“智”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吴用的机智,丰满了吴用足智多谋的英雄形象。
此外,《水浒传》的语言体现了白话色彩,作者纯熟地驾驭流利的白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描述各种场景。尤其是写人物对话,更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各人有各人的性情气质和神态声口,闻其声如见其人。本篇语言的运用也体现了这一点,如买酒和卖酒这一节中人物语言不仅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徐时仪)
景阳冈武松打虎
施耐庵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节选)
(原文略)
《景阳冈武松打虎》见于《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可是每当我们重读这一故事时,总要情不自禁地惊叹:“雄哉,武松也!”的确,这个传奇化的故事,写得太精彩了。《水浒传》的评点者金圣叹,就曾这样赞叹说:“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真是“妙不容说”也!(第二十二回总评)
那么“武松打虎”究竟妙在哪里呢?为什么同样是打虎,李逵与解珍、解宝的英雄举措却未能给人留下如此强烈的印象呢?若究其中奥妙,恐怕就在于作者“以雄大笔,作壮伟文”,极其有力地勾摄出了人之“神”与虎之“怒”,从而使武士雄风与怒虎声威一齐跃然纸上。
请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武松之“神”的。所谓“神”,主要就是指武松的所作所为,匪夷所思,远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及。就拿喝酒来说吧,别人是“三碗不过冈”,可他却一连纵吞了十五碗,简直是豪饮、壮饮,甚至是牛饮!若说他喝的是清淡水酒,那也不足为奇,只要肚子大一点,也能盛得下,挺过去。可他喝的却是“透瓶香”“出门倒”,那应算是顶级的烈性酒了吧!而要说这酒的广告,做得也真叫绝!“三碗不过冈”,这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字眼!一飘进武松的眼里,立即就造成了一股奇妙的视觉冲击波,激发起了英雄急欲一尝为快的强烈念头。所以,武松一进酒店就喊:“主人家,快把酒来!”接着,这位酒场健将就忍不住地连番喝彩:“这酒好生有力气!”“好酒!”“端的好酒!”而酒家也好像是故弄玄虚,不愿再给武松筛酒了,弄得武松直嚷嚷,不断地要酒,不断地发话,令人忍俊不禁。
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酒上大做文章呢?聪明的读者肯定会一语道破作者的用心:“酒壮英雄胆”呗!的确,作者正是要借这雄烈的酒劲,来激发武松的豪气,增添英雄的神威,以便为下文的打虎蓄足气势,攒够动力。对此,武松本人曾对施恩直言不讳:“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而作者也曾说过:“原来武松但吃醉了酒,性气刚。”武松“豪饮”这一节不就将他秉性刚烈、使气逞强的个性精神尽情地挥洒出来了吗?
因为“使气逞强”,所以武松才不仅拒不听从酒家的好言相劝,反而呵斥人家:“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这不分明是把人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了吗?不过,江湖凶险,人心叵测,一贯走南闯北的武松,在醉意朦胧之间,有此戒心,实也难怪。就这样,不分好歹的武松,洋溢着满身的酒气,“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那“厌厌地相傍下山”的红日,“败落的山神庙”,以及先后两次出现的告示和榜文……将一种阴森森的恐怖气氛渲染得无处不在,令人毛骨悚然。难怪就连武松本人到此境地,也不免产生了“欲待转身”的念头;只是不愿“吃店家耻笑”,他才壮起胆来说:“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毕竟英雄也是人啊!不过,英雄的过人之处,却正在于能克服常人易生的惧怯之心,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所以,金圣叹赞叹说:“有此一折,反越显出武松神威!”(第二十二回夹评)
当然,真正能让武松神威大显的,还是那只令人一谈起来就要色变魂飞的吊睛白额猛虎。在武松未来此冈之前,早就有二三十条大汉葬身于它的腹中了,真可谓穷凶极恶!现在武松不请自到了。当它发现武松居然睡在大青石上时,不禁喜出望外,于是便“发起一阵狂风”,呼啸而出,竟将英雄吓得“酒都做冷汗出了”。紧接着,这只“又饥又渴”的猛虎,“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以排山倒海之势,挟着霹雳般的怒吼,对武松又扑,又掀,又剪……真令人心胆堕矣!才子金圣叹曾于此妙加评点道:“神妙之笔,灯下读之,火光如豆,变成绿色。”好一个“变成绿色”,直使人浑身哆嗦,冷汗直冒!
而老虎越是如此发威、可骇,也就越能显示出武松的“神威”难及。它那招招夺命的“一扑、一掀、一剪”,不就在武松不可思议的闪躲腾挪之中被一一化解了吗?可就在武松瞅准机会,“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时,意外却发生了。“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读书至此,真“令人瞠目噤口,不敢复读下去”,但定神一想,又不禁击节称叹。这力透纸背的神来之笔,虽出人意料,却全在情理之中。武松之所以折棒,是因为打得太急了,当时形势万分紧急,武松心里更急,再加上夜色昏暗,树木森森,棍棒又长,因而打在树上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再说,“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在《水浒》中,将老虎打死的不乏其人,但都是凭借器械,如李逵杀虎是凭借利刃,解珍、解宝捉虎是依仗窝弓药箭,而且他们还都有偷袭之嫌;只有武松是徒手搏虎,正面交锋,惟因如此,才更显其英雄本色,也才更显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小说写道,棒折之后,武松索性将断棒扔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奔腾咆哮的怒虎的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把只脚望大虫门面上、眼睛上只顾乱踢,并偷出右手,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顾打,一口气打了五七十拳,直打得大虫七窍喷血,一命呜呼,方才罢手。这真是神勇得让人不敢想象。设若没有无与伦比的勇和力,如何能把如此凶暴的大老虎顷刻之间打死呢?武松真不愧为千古罕见的打虎英雄啊!
打死了老虎,武松的力气也就用尽了,连手足都酥软了,这时却又从枯草中钻出两只“老虎”来,吓得武松不由自主地惊叫起来:“啊呀!我今番罢了!”这貌似节外生枝的一笔,却极见功力,颇耐人寻味,它让人感到武松固然神勇非凡,但到底还是人间的英雄,不是从天而降的天神,因此他的力气也有用完的时候,当他再次面对猛虎时不可能完全做到浑然不惧。这样写,就使打虎英雄更有人情味了,其所作所为也更显得真切、可信了。饶有意味的是,小说还有意描写了猎户见到武松时,比武松更为惊骇失措、目瞪口呆的神态:“你……你……你吃了!律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不知你是人是鬼?”所谓“吃了! 律心、豹子肝、狮子腿”,岂不正是对武松那非凡的胆魄和神勇的高度赞美吗?
不用说,武松打虎客观上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所以那些猎户都不住口地夸赞他:“真乃英雄好汉!”连阳谷县知县也惊叹:“不是这个汉,怎地打得这个虎!”至于江湖好汉,对武松也是闻名拜服。而武松本人也将之作为终身骄傲的资本,不仅多次向人宣扬,甚至在杀人之后,还特意在粉墙上大书一笔:“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就是今天的读者大众,绝大多数也是对武松打虎大加赞扬的(当然,这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的)。因此,如果我们要在自古以来的所有打虎勇士中选拔一个冠军的话,那么这顶“打虎英雄”的桂冠,诚非武松莫属也!(纪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