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遇时
【作者小传】
明小说家。号钱塘散人。万历时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其别号推断,当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或客居钱塘者。作有小说《百家公案》等。
白 塔 巷
安遇时
话说包公守东京之日,治下宁静,奸宄 [1] 敛迹,每以判断为心,案牍不致留滞。皇祐元年正月十五日,包公同胥吏去城隍庙行香毕,回到白塔前巷口经过,闻有妇人哭丈夫声。其声半悲半喜,并无哀痛之情。包公暗记在心,回衙即唤过值堂公差郑强问道:“适来白塔前巷口,有一妇人哭着甚人?”强告道:“是谢家巷口刘十二,日前死了,他妻吴氏在家啼哭。”包公心上忖道:“这人定死得不明,莫是吴氏谋了丈夫性命,不期如何哭声半悲半喜。”便差人去拘吴氏来,问其夫因何身死。吴氏供道:“妾身夫主刘十二,以卖小菜为生。忽于前月气疾身死,埋在南门外五里牌后。今家中有小儿子,全无倚赖,以此悲哭。”包公听罢,看那妇人脸上似搽脂粉。因思彼守服,如何好整饰。随唤着土公陈尚,即押吴氏同去坟所,启棺检验丈夫有无伤痕。土公回道:“刘十二身上并无伤痕,病死是实。”包公拍案怒道:“是陈尚隐匿情弊,故来我跟前遮掩,限三日内若不明白,决不轻恕。”陈尚归家忧闷,双眉不展,脸带愁容。其妻杨氏问尚,有何事忧闷。尚以此事告知。杨氏道:“曾看死人鼻中否?”尚道:“此人原是我收殓,鼻中不曾看得。”杨氏道:“闻有人曾将铁钉插放入鼻中,坏了人性命。何不勘视此处?”尚亦疑糊,即依妻言,再去看验。刘十二鼻中果有铁钉二个,从后脑发中插入。遂取钉来呈知。包公便将吴氏跟勘 [2] 。吴氏初不肯招,及上起刑具,只得招认:为因与张屠通奸,恐丈夫知觉,不合谋害身死情由。案卷既成,遂判吴氏谋害亲夫,押赴市曹处斩。张屠奸人妻小,因致人死,发配恶远军州。判拟既定,司吏依令施行。
再说包公当下又究问陈尚,是谁人教你如此检验。尚禀道:“当日小人领旨朝去检视,刘十二尸身并无伤痕,台前定要在小人身上根究,归家忧闷,不想小人妻室倒有见识,教我如此检验,果得明白。”包公道:“汝妻有如此见识,不是个等闲妇人,可唤来给赏。”不多时,唤杨氏来到,赐以钱五贯,酒一瓶。杨氏欢喜拜受,方欲出衙。包公唤转问道:“当初陈尚与你结发夫妻,是半路夫妻?”杨氏覆道:“妾身前夫早亡,再嫁与陈尚为妻。”包公又问:“前夫姓甚名谁?”答道:“姓梅名小九。”包公道:“得何疾身死?”杨氏见包公问得情切,不觉失色,勉强对道:“他染疯颠因病而死,埋在南门外乱葬岗上。”包公道:“是你前夫也死得不明。”便差王亮押杨氏同去坟所,检验梅小九尸骨。杨氏思量道:“乱葬岗有多少墓,终不然个个人鼻中有钉。”遂乃胡乱指个别人墓与差人,掘开视之,并无伤痕。检验鼻中,又无缘故。杨氏道:“人称包老爷如秋月之明,今日此事,直欲逼人于死地。”王亮正没奈何之际,忽见一个老人,年七十余岁,扶杖而行,前来问亮在此有何事。亮告道如此,如此。老人听罢,指着杨氏道:“你休要胡指他人坟墓,枉抛了别人骸骨,交你一干人受罪。”便指与王亮道:“这便是梅小九墓。”言讫,化阵清风而去。亮遂掘开取棺检验,果见鼻中有两个钉。亮便押了杨氏回报,包公遂勘得杨氏亦曾谋杀前夫是实,将杨氏押赴市曹处死。闻者无不称奇。
本篇选自明末白话短篇公案小说集《龙图公案》卷二。是书又名《龙图神断公案》《百断奇观包公全传》等。书中包含一百个断案故事,叙写包公断案的公正与神奇。作为历史人物的包拯,具有刚直不阿的居官信条与善断疑案的智慧谋略。《宋史·包拯传》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但是《龙图公案》所描述的包公故事,仅《割牛舌》一篇本事见于《宋史·包拯传》,余皆为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即将他人断案的故事移植在包公名下。如这篇《白塔巷》所写“双钉案”故事,早在宋人所编《折狱龟鉴》中就有记载,但断案者不是包公,而是张咏。“张咏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亟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叫吏搜其顶髻,当有验。及往视之,果见大钉陷于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咏。咏使呼出,厚加赏劳,问所知之由,令并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白塔巷》将这则一百余字的折狱轶事改变时间、地点、人物,完全移植在包公名下,并增饰细节,敷演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细致入微而又“明察秋毫”的审判官形象。路过白塔巷,听见一妇女哭丈夫,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然而包公却敏感到那哭声半悲半喜,“并无哀痛之情”,顿生疑窦。于是传唤那妇人询问,给人留下悬念。审问过程中又发现那妇人脸上“似搽脂粉”,更觉可疑,故让土工前去验尸。此一听一看,环环相扣,很自然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但验尸结果未发现伤痕,看来并非谋杀。但包公仍不轻信这初次查验结果,严令土工再行验尸,又给人留下悬念。后经土工之妻杨氏的提醒,验出死者鼻中果有铁钉,使案情真相大白。包公从哭声中追寻出一宗谋杀案,已经表现出不凡的睿智,作者却尚嫌不足,再生枝节,又让包公传来土工,查问验出铁钉之情由,土工如实回答后,包公再生疑窦。于是,他以赏赐为名,突然询问杨氏,杨氏猝不及防,不觉失色。结果又断出杨氏谋杀案。其细致入微与明察秋毫实在令人叹服,所以小说末尾写道:“闻者无不称奇。”后世京剧及地方戏中的《双钉案》,就是据此传奇故事而敷演的。
清人李西桥在《龙图公案序》中说:“包公所断之案,尝阅一过,灵思妙想,往往有鬼神所不及觉;而信手拈来,奇幻莫测,人人畏服。所以然者,包公非有异术,不过明与公而已。……夫人能如包公之公,则亦必能如包公之明;倘不存一毫正直之气节,左瞻右顾,私意在胸中,明安在哉!”此说包公之“明”源于其“公”,看似抓住了小说的要害,指出了发人深思的道理。其实,公正廉洁只是清官形象的前提;而“公正”之官,未必就是“明察”之官,前者是道德修养,后者是智慧和才能,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包公式的清官是在“公正”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明察”型的包公形象是“公正”型包公形象的深入发展。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主要是刚正无私,《龙图公案》中的包公形象在继承元杂剧成就的基础上,突出了他的睿智明察,把他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和断案才能,集侦探、审讯、判决于一身的审判官形象,堪称东方的“福尔摩斯”。
这篇小说在移植前人故事时,注意增饰和润色细节,使案情生动曲折。如包公传询吴氏,“那妇人脸上似搽脂粉”,“因思彼守服,如何好整饰”;在奖赏杨氏时,急切问其夫“得何疾身死”?杨氏无心理准备,“不觉失色”,于是更添包公疑窦。验尸时,杨氏又胡乱指出别人之墓,使案情曲折而复杂。小说既不乏文学趣味,又颇具有现代侦探小说的逻辑推理意味。当然,作者靠神化的老人帮助破案,稍嫌牵强,并不高明,但瑕不掩瑜,作品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公案小说。
(曾 良)
注 释
[1].奸宄(guǐ):指犯法作乱之人事。
[2].跟勘:接着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