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盈科
【作者小传】
明诗文家。字进之,号绿萝山人。万历时常德桃源(今属湖南)人。天姿聪颖,少有名声。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为长洲令,升四川按察司佥事。作有小说集《雪涛谐史》等。
雪涛谐史(一则)
江盈科
嘉靖间,闽中吴小江,督学 [1] 楚中,所拔入胶庠 [2] 者,多垂髫 [3] 士。士之已冠者,计窘,乃窃去其头上巾,亦为垂髫应试。吴公见其额上网痕,遂口占一诗,嘲之曰:“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丱角 [4] 且从权;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一时传诵,无不绝倒。其后,钱塘金省吾先生,来督楚学,所拔应试诸生,多弱冠 [5] 者。盖少年人自才妙,非以其年也。余邑一生闻其风,遂割去须髯入试。及至发落,凡四等生员,皆应加朴 [6] ,割须者与焉。先生见四等人多,不欲尽朴,乃曰:“四等中生员,齿长者姑恕之,其少年不肯努力,各朴如教规。”割须生竟得朴。其侪 [7] 嘲之曰:“尔须存,当得免朴,奈何割为?冤哉须也。”割须生亦复自笑。
本篇选自江盈科之代表作《雪涛谐史》。
从本文这则笑话来看,其写作动机可能与江盈科曾主持学政的经历有关。估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江氏充分认识到了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拨弄与精神的戕害。明代科举以八股取士,对文章的内容和程式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极大地禁锢了士子的思想,表现出种种弊端。然而,科举却是封建社会士子们登上仕途、飞黄腾达的唯一出路,这就使得他们只能扭曲自己的灵魂去适应它。本文正是描写了在科举制的压迫下士人们的种种丑态和主考官的种种嘴脸。文中的士子,不论是摘去高冠假扮儿童入学,还是割掉胡须冒充少年应试,目的无非只是为了一个:投合主考官的不同癖好,换取功名。谁知弄巧成拙,最终徒令他人嘲笑而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科举场中的种种痼疾。
作者不动声色地叙述了科举场中的两个片断,逗人发笑,更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创作形式所体现出的江盈科的创作风格。笑书是一种贴近市民阶层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文学样式,而江盈科所写的笑书文字典雅,叙事娓娓有致,掺杂了传统诗文的特点,并且多有抨击时政之作。后世也多有同一题材的作品,如《儒林外史》及《聊斋志异·司文郎》等。
(宁稼雨 梁晓萍)
注 释
[1].督学:督导视察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
[2].胶庠:本为周代学校名,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成为学校的通称。
[3].垂髫(tiáo):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垂髫,指儿童。
[4].丱(guàn)角: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
[5].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6].朴:通“扑”,击,挞。
[7].侪(chái):同辈,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