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馆主人
【作者小传】
清小说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编辑有小说戏曲选集《最娱情》等。
王 魁
来凤馆主人
话说宋朝山东济宁府,有秀才姓王,名魁,字俊民。因上京应试下第回来,至莱阳县遇一相知友人,邀至北市鸣珂巷妓家小饮。这妓女姓敫 [1] ,小字桂英,果是姿容艳丽,态度轻盈。王生一见,两下目成心许。饮酒中间,桂英满斟一杯,对王魁笑道:“妾名桂英,酒乃天之美禄,足下得桂英而饮天禄,明年必登高第之兆。”即将罗帕一方,求魁题咏,魁即援笔题云:
谢氏筵中闻雅唱,何人戛玉在帘帏。
一声透过秋空碧,几片行云不敢飞。
王魁写毕,付与桂英收置,桂英满心欢喜道:“自今之后,君但勤学,四时饮食、衣服,我当备办。”王魁感谢,自此朝出夜归。
住了一年,又将应试,一切资妆行李之具,皆是桂英置办。临行,两下不忍分手。桂英垂泪道:“我与你偶尔相逢,情爱所牵,一时难舍。若此一别,妾身如断梗飞篷,虚舟飘瓦,不知你功名成否何如?又不知你心中何如?此处有个海神庙,其神最灵,何不同到庙中焚香设誓,各不负心,生同衾 [2] ,死同穴,终始无二!不知你意如何?”王魁欣然同至庙中,焚香拜毕,王魁跪在神案前设誓道:“魁与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桂英也立誓道:“念桂英今与王魁结为夫妇,死生患难,誓不改节!若渝此盟,永沉苦海!”两人誓毕,再拜而出。桂英又送一程而回。
却说王魁自别桂英之后,在路免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止一日,到得京都,寻了寓所安下,即寄诗一绝与敫氏云:
琢月磨云输我辈,都花占柳是男儿。
前春我若功名去,好养鸳鸯作一池。
是科放榜,状元及第竟是王魁。报到桂英家,其喜可知,即寄诗贺魁云:
人来报喜敲门急,贱妾初闻喜可知。
天马果然先骤跃,神龙不肯后蛟螭 [3] 。
海中空却云鳌窟,月里都无丹桂枝。
汉殿独呈司马赋,晋廷惟许宋君诗。
身登龙首云雷疾,名落人间霹雳驰。
一榜神仙随驭出,九衢卿相尽行迟。
烟霞路稳休回首,舜禹朝清正得时。
夫贵妇荣千古事,与郎才貌各相宜。
诗寄至京,魁见之竟不在念。桂英复寄一诗云:
上国笙歌锦绣乡,仙郎得意正疏狂。
谁知憔悴幽闺质,日觉春衣丝带长。
又诗云:
上都梳洗逐时宜,料得良人见即思。
早晚归来幽阁里,须教张敞画新眉。
魁见连次寄书至,竟生厌常之心,自忖道:“我今身既贵显,岂可将烟花下贱为妻。料想五花官诰,他也没福受用。倘亲友闻知,岂不玷辱,我今只绝他便了。”竟不答回书。那王魁父母在家已聘崔相国之女,只等王魁衣锦还乡,即便洞房花烛。及至在京候选,除授徐州佥判 [4] 。桂英闻知,大喜道:“此去徐州不远,想他到任之后,必差人来迎接我矣!”以后又打听得他到任已久,竟不差人来接,桂英心中忧愤,又修书一封,差一的当家人,特地送至徐州任所。那人来至徐州,正值王魁坐厅理事。把门皂隶进禀道:“老爷,有管家在门外,说特送家书到此,不敢擅进,候老爷钧旨。”王魁只道家中父亲差来的人,连忙道:“着他进来。”及至那人走至阶前,方认得是桂英家人,大怒,喝令左右,即时逐出,书竟不容投递。其人只得空回,将书付还桂英,说其不容相见光景。桂英听说,气得搥胸跌足,呕血大哭道:“王魁负我如此,我必死以报之!”当夜自刎而死。
可怜如玉娇花貌,化作南柯梦里魂!
当时惊动了鸨儿、龟子,举家来救,已无及矣。欲将告官涉讼,无奈官官相护,又无把柄可告。终是门户人家,又不是亲生父母,那一个肯出头露面去申冤?只得叹口气,买棺盛敛,忍气吞声的埋了。
却说王魁当厅逐去那寄书人,自后杳无信息,心上以为得计。差人接取父母,并崔小姐到任完亲。又闻得桂英自刎而亡。看官,桂英是娼妓,王魁是邻邦官府,这信谁人敢传!原来就是始初同王魁到桂英家里去的那莱阳朋友,特地写书报他的。王魁一闻此信,暗喜道:“这妇人倒也达时务,恐我去摆布他,故先自尽了。也好,也好!如今拔去眼中钉了!”自思自想了一回,走到书院中,只觉得没情没绪介无聊,正是:
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只听得壁间如猫捕鼠的一响,王魁回眸一看,烛光之下早已站着一个桂英在面前。王魁一见,吓得手足无所措,只得迎问道:“呀!你从那里来?原来你不曾死!”桂英道:“我岂不曾死!若不死,怎来看见得你这负心贼!”王魁道:“你既死了,又来见我怎的?”桂英骂道:“你轻恩薄义,负誓渝盟,使我至此,怎肯与你干休?”王魁那时慌了手脚,连忙道:“是我得罪了。但你今既死,无可救疗你,只得斋僧礼忏,多化些纸钱超度你罢!”桂英怒道:“别的都是闲说,我只索你命便了!”说罢,只见在袖中取出当初求王魁题诗在上这幅罗帕,将王魁没头没脸只一兜,王魁大叫一声,闷倒在地。正是:
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判。
当时父母闻得叫呼,急忙同丫环点灯出来看时,只见王魁口吐流涎,倒在地上。父母惊慌,忙将滚水姜汤灌醒,扶入卧房,时时叫呼,索刀剑自刺。父母问道:“我儿为甚如此?”王魁道:“有冤鬼在此逼迫我死,奈何没法驱遣他。”父母乃请道士结坛,修醮保禳 [5] 。这主醮坛的道士,姓马,名守素,善能书符召将,逐鬼驱邪。
是日,众道士齐集在坛前,吹的吹,打的打,好不热闹。那马道士头戴星冠,身穿法服,手执剑,足步罡,念罢净坛咒,噀水一口,随即府伏在坛,瞑目闭气,神游而去。直至莱阳地方,只见一所庙宇庄严灿烂,山门上匾额大书“海神庙”三字。守素走进庙中,步至东廊下,却有两个人将头发互相结着,有几个奇形怪状的人看守在那里,分明似解审犯人一般。又听得两个结发的在那里“千负心、万薄幸”的诉说骂詈,乃是妇人声音。守素正欲问时,殿上走出一个圜眼胡髯、绿袍银带的官儿,向守素施礼道:“法师,可曾见那两个么?这就是你今日为他设醮的斋主王魁,与敫氏桂英。他两个仇恨深阔,非道力可解的。法师,休管他罢!”守素道:“虽然如此,求判长在大王面前方便一声,也须看他是状元及第,阳世为官的情面。”那判官呼呼的笑道:“咳!可惜你是个有名的法官,原来只晓得阳间势利套子!富贵人只顾把贫贱的欺凌摆布,不死不休。堆积这一生的冤孽帐,到俺这里来,俺又不与他算个明白,则怕他利上加利,日后索冤债的多了,他纵官居极品、富比陶朱,也偿不清哩!况俺大王心如镜、耳似铁,只论人功过,那管人情面?只论人善恶,那顾人贵贱?料王魁今日这负义忘恩的罪,自然要结了。你也不必替他修醮了,请回罢!”说毕,舒开右手,将马守素劈心一推,守素只叫得一声“啊呀!”早已翻斤斗跌入大水之中。忙在水中捻着避水诀,口念避水神咒,怎奈略开口,水就骨嘟嘟灌入喉咙,只觉得气闷难熬,一字也念不出,只得随波逐浪的滚将过去。滚得一个不耐烦,方才把两手一舒,两脚一伸,开眼看时,呸!原来就在王佥判公署后堂醮坛里毡单子上睡着。
守素爬起来,对众道士将神游所见之事一一细述。说犹未了,只听得里面若男若女号天哭地,大恸起来。可惜一个状元大人,呜呼哀哉死了也!众道士正欲收拾坛场,却喜得老封翁倒有三分主意,疾忙唤家人出来分付道:“今日醮事且不消收,换了文疏,竟作老爷入殓功德便了!”众道士听说,只得重写疏仪、改换祝文,重新做起入殓醮事。王魁父母妻儿好不凄惨。寮友闻知,都来探丧吊奠。过了二七之期,方始收拾回归济宁安葬。正是:
玉堂学士归山后,马迹车轮绝影无。
至今相传负义王魁,骂名不朽。有诗为证:
忍负贫穷衣食时,山盟海誓鬼神知。
东廊结发何时解?世世生生永唱随。
王魁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很有名。尤其是在宋代,社会上流传很广。张师正的《括异记》、周密的《齐东野语》和刘斧编辑的《青琐摭拾》等都载有王魁的故事。这则故事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此则小说选自清刻小说传奇选集《最娱情》。小说叙山东济宁府秀才王魁,上京赴试不就,归家途中与妓女敫桂英过从甚密,并得她资助,于翌年赴考,终得状元。及第后的王魁忘恩负义,竟断绝了与敫桂英的往来。敫氏一气之下,自刎而死。后来,她的阴魂前来索命,王魁也随之死去。
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王魁,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其原型是北宋时山东莱州人王俊民。王俊民是嘉祐六年进士,状元及第,后为徐州节度判官。次年任南京考试官。在他走上仕途前,曾和一位妓女相好,并约定登第后娶她为妻。但王俊民在中举后,却背盟他娶,妓女忿恚自杀。《王魁》的基本情节与此相同。它反映了唐宋科举制度下滋生的又一社会问题——某些青年男子在社会地位变化后,道德观念淡薄,背约负心,抛弃恋人。小说抨击的矛头直指那些忘恩负义之徒,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对人心灵的戕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典型性。
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上述思想题旨,作者特意详写了王魁与敫桂英临别前的依依不舍和山盟海誓。久处于风月场中的敫桂英,似乎看透了某些男子的矫情造作,坚持要王魁与她同到海神庙去焚香设誓,以表达两人为“情爱所牵”而“生同衾,死同穴,终始无二”,“各不负心”的忠贞爱情。这与后来的情节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信誓旦旦的王魁竟把这些铁石般的誓言丢之脑后,作者借其抨击势利小人的良苦用心一目了然,也使敫桂英赢得了读者的同情。
与《王魁传》等宋人小说相比,这则话本情节丰富,结构完整,人物形象也更鲜明。如小说描写的敫桂英之复仇,令人过目难忘。她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虽陷身在烟花丛中,仍不乏爱才、识才之心,具有超群的智慧。得遇才子王魁后,真诚地向他奉献一片爱心。王魁在敫桂英的督促和资助下,刻苦攻读,夺得状元。然而,他竟抛弃了桂英,另娶他人为妻。在美好的愿望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后,痴情的桂英“气得搥胸跌足,呕血大哭”,并于“当夜自刎而死”,以抗议王魁的忘恩负义。后来,她的阴魂又前去向王魁索命,以求正义的伸张。通过这一系列的形象塑造,一个活生生的青年女子凸显在我们面前。
《王魁》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大量诗词韵文的穿插运用。这本系话本艺术表现的基本形式之一,但自明末大量拟话本涌现后,已差不多消融。这则小说虽说不见回前诗,但其他的话本文体特征十分鲜明。文中大量穿插的这类诗词韵文,不仅使小说更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且在王魁和敫桂英两人的吟诗交往中,展露出一对富有学识、智慧的才子和佳人的艺术才华,也有利于表现小说的思想主题和人物性格。
(张 兵)
冒 襄
(1611—1693) 清诗文家。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少有文名,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为四公子,明亡后隐居不仕。作有小说《影梅庵忆语》等。
注 释
[1].敫(jiǎo):姓。
[2].衾(qīn):被子。
[3].蛟螭:古代传说中的龙类动物。
[4].佥判:佥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主要职责为协理郡政,执掌文牍等。
[5].修醮(jiào)保禳(ráng):醮,本为一种祷神的祭礼,此引申为祭坛;禳,祭祷消灾,此指平安之意。
影梅庵忆语(节选)
冒 襄
甲申三月十九之变 [1] ,余邑清和望后 [2] ,始闻的耗。邑之司命者 [3] 甚懦。豺虎狰狞踞城内,声言焚劫。郡中又有兴平兵四溃之警。同里绅衿大户,一时鸟兽骇散,咸去江南。余家集贤里。世恂让 [4] ,家君 [5] 以不出门自固。
阅数日,上下三十余家,仅我灶有炊烟耳。老母、荆人 [6] 惧,暂避郭外,留姬 [7] 侍余。姬扃内室,经纪衣物、书画、文券,各分精粗,散付诸仆婢,皆手书封识。群横日劫,杀人如草,而邻右人影落落如晨星,势难独立,只得觅小舟,奉两亲,挈家累,欲冲险从南江渡澄江北,一黑夜六十里,抵泛湖州李宅,江上已盗贼蜂起。先从间道微服送家君从靖江行。夜半,家君向余曰:“途行需碎金无从办。”余向姬索之。姬出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每十两,可数百小块,皆小书轻重于其上,以便仓卒随手取用。家君见之,讶且叹,谓姬何暇精细及此。
维时诸费较平日溢十倍,尚不肯行。又迟一日,以百金雇十舟,百余金募二百人护舟。甫行数里,潮落舟胶不得上,遥望江口,大盗数百人踞六舟为犄角 [8] ,守隘以俟,幸潮落不能下逼我舟。朱宅遣有力人负浪踏水驰报曰:“后岸盗截归路,不可返。”护舟二百人中且多盗党。时十舟哄动,仆从呼号垂涕。余笑指江上众人曰:“余三世百口咸在舟,自先祖及余祖孙父子,六七十年来,居官居里从无负心负人之事。若今日尽死盗手,葬鱼腹,是上无苍苍、下无茫茫矣。潮忽早落,彼此舟停不相值,便是天相 [9] 。尔辈无恐,即舟中敌国,不能为我害也。”先夜拾行李登舟时,思大江连海,老母幼子,从未履此奇险;万一阻石尤欲随路登岸,何从觅舆辆?三鼓时,以二十金付沈姓人,求雇二舆、一车、夫六人。沈与众咸诧异笑之,谓:“明早一帆未午便登彼岸,何故黑夜多此难寻无益之费。”倩榜人 [10] 、募舆夫,观者绝倒。余必欲此二者。登舟始行,至斯时虽神气自若,然进退维谷,无从飞脱,因询出江未远,果有别口登岸通泛湖洲者。舟子曰:横去半里有小路六七里,竟通彼。余急命鼓楫至岸,所募舆车三事,恰受俯仰七人。余行李、婢妇,尽弃舟中,顷刻抵朱宅。众始叹余之夜半必欲水陆兼备之为奇中也。
大盗知余中遁,又朱宅联络数百人为余护发行李、人口。盗虽散去,而未厌其志。恃江上法网不到,且值无法之时,明集数百人,遣人谕余,以千金相致,否则竟围朱宅,四面举火。余复笑答曰:“盗愚甚。尔不能截我于中流,乃欲从平陆数百家中火攻之,安可得哉?”然泛湖洲人,名虽相卫,亦多不轨。余倾囊召阖庄人付之,令其夜设牲酒,齐心于庄外,备不虞。数百人饮酒分金,咸去他所。余即于是夜,一手扶老母,一手曳荆人。两儿又小,季甫生旬日,同其母付一信仆偕行。从庄后竹园深箐 [11] 中蹒跚出。维时更无能手援姬。余回顾姬曰:“汝速蹴步,则尾余后,迟不及矣。”姬一人颠连趋蹶,仆行里许,始仍得昨所雇舆辆,星驰至五鼓,达城下。盗与朱宅之不轨者,未知余全家已去其地也。然身脱而行囊大半散矣。姬之珍爱尽失焉。姬返舍谓余,当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彼即颠连不及,死深箐中无憾也。
午节返吾庐,衽金革 [12] ,与城内枭獍 [13] 为伍者十旬。至中秋始渡江入南都。别姬五阅月,残腊 [14] 乃回,挈家随家君之督漕任,去江南。嗣寄居盐官 [15] 。因叹姬明大义、达权变如此,读破万卷者有是哉?!
乙酉流寓盐官,五月复值崩陷。余骨肉不过八口,去夏江上之累,缘仆妇杂沓奔赴,动至百口;又以笨重行李,四塞舟车,故不能轻身去。且来窥瞷 [16] ,此番决计置生死于度外,扃户不他之。乃盐官城中,自相残杀,甚鬨。两亲又不能安,复移郭外大白居。余独令姬率婢妇守寓,不发一人一物出城,以贻身累。即侍两亲、挈妻子流离,亦以孑身往。乃事不如意,家人行李纷沓,违命而出。大兵迫檇李 [17] ,剃发之令 [18] 初下,人心益皇皇。家君复先去惹山 [19] ,内外莫知所措。余因与姬决:“此番溃散,不似家园尚有左右之者;而孤身累重,与其临难舍子,不若先为之地。我有年友 [20] ,信义多才,以子托之,此后如复相见,当结平生欢,否则听子自裁,毋以我为念。”姬曰:“君言善,举室皆倚君为命,复命不自君出。君堂上膝下,有百倍重于我者,乃以我牵君之臆,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我随君友去,苟可自全,誓当匍匐 [21] 以俟君回;脱有不测,前与君纵观大海,狂澜万顷,是吾葬身处也。”方命之行,而两亲以余独割姬为憾,复携之去。自此百日,皆展转深林僻路,茅屋渔艇。或一月徙,或一日徙,或一日数徙。饥寒风雨,苦不具述。卒于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天幸得一小舟,八口飞渡,骨肉得全,而姬之惊悸瘁瘏 [22] ,至矣尽矣。
秦溪蒙难之后,仅以俯仰八口免。维时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贝 [23] ,靡孑遗矣。
乱稍定,匍匐入城,告急于诸友。即襆被不办,夜假荫于方坦庵年伯,方亦窜迹初回,仅得一毡,与三兄共裹卧耳房 [24] 。时当残秋,窗风四射,翌日,各乞斗米束薪于诸家,始暂迎二亲及家累返旧寓。余则感寒,痢疟沓作矣。横白板扉为榻,去地尺许,积数破絮为卫,炉煨桑节,药缺攻补,且乱阻吴门,又传闻家难剧起。自重九后溃乱沉迷,迄冬至前僵死。一夜复苏,始得间关 [25] 破舟,从骨林肉莽中冒险渡江,犹不敢竟归家园,暂栖海陵。
阅冬春百五十日,病方稍痊。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边,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伸起伏,为之左右翼。凡病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鹿鹿 [26] 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察色味,以为忧喜。日食粗粝 [27] 一餐,与吁天稽首 [28] 外,惟跪立我前,温慰曲说,以求我之破颜。余病失常性,时发暴怒,诟谇 [29] 三至,色不少忤。
越五月如一日,每见姬星靥如蜡,弱骨如柴,吾母太恭人 [30] 及荆妻怜之感之,愿代假一息,姬曰:“竭我心力,以殉夫子。夫子生而余死犹生也。脱夫子不测,余留此身于兵燹间将安寄托?”更忆病剧时,长夜不寐,莽风飘瓦,盐官城中,日杀数十百人,夜半鬼声啾啸,来我破窗前,如蛩如箭。举室饥寒之人,皆辛苦齁睡。余背贴姬心而坐,姬以手固握余手,倾耳静听,凄激荒惨,欷歔流涕。姬谓余曰:“我入君门整四载,早夜见君所为,慷慨多风义,毫发几微,不邻薄恶。凡君受过之处,惟余知之亮之。敬君之心,实逾于爱君之身,鬼神赞叹畏避之身也。冥漠有知,定加默祐。但人生身当此境,奇惨异险,动静备历。苟非金石,鲜不销亡。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屣万有 [31] ,逍遥物外,慎毋忘此际此语。”
噫吁嘻!余何以报姬于此生哉!姬断断非人世凡女子也!
《影梅庵忆语》是冒襄写他的爱妾董小宛的一篇传记,作者从生活琐事谈起,把主人公放在时代变迁、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家庭关系之中,力求刻画她的音容笑貌、禀赋气质和才智性情,从而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同时,由于作者是一位有很高文学艺术修养的才子,其文笔之生动优美,感情之哀艳酣畅,亦叹为观止。
冒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董小宛是才色双绝的“四大名妓”之一。《忆语》全文一万余字,详记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终成眷属的一段美满幸福的日子,以及明亡以后,他们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本文节录的,就是他们在易代之际所受的遭遇。
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兵陷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明亡。当时在江苏如皋城的冒襄到四月十五日以后才获知确讯。时有盗贼和溃兵劫城之警。冒襄一家被迫暂避城外。不久,群盗劫掠,冒一家又不得不觅小舟,欲冒险渡江,抵泛湖州避难,但到江口时,遇大盗数百人守隘以待。时冒家以重金雇十只船及二百人护卫。当天夜里三更时,冒雇车轿从小路行六七里抵达湖州城外朱宅。大盗又集数百人追至,派人勒索,并扬言如不照办,就要焚烧朱宅。冒襄夜设酒肉,请全体庄人吃喝,合力御盗并趁人不备,扶母挈妇携幼从庄后竹园逃遁,五更抵达湖州城下。然其时随身行李,包括董小宛一生珍藏之物失散殆尽。
端午节,冒襄返回如皋故居,在兵火与盗贼环境中生活了一百天。中秋节,又渡江到南京,岁暮才归,后寄居在浙江海宁。清顺治二年(1645),海宁城中自相残杀。冒父母只得再移居城外。这时,清兵逼近嘉兴,并下剃发之令。冒欲与董诀别,而两亲不忍,又携之一同逃难在深林僻路、茅屋渔艇之中,餐风宿雨,身如飘蓬。结果在马鞍山又遇清兵杀掠,幸觅得一艘小船,才使全家渡过难关。但此次蒙难以后,家中仆婢遭杀掠者几二十人,生平所蓄衣服财帛全部丢尽,待乱稍定回城,连包袱衣被也没有,夜里只得到年伯方坦庵家中借宿,第二天,乞一斗米一束柴于诸友家,才把双亲及家眷接回到旧寓。而冒襄自己受寒,痢疾疟疾并发,终于病倒。到冬至前,几乎僵死。一天夜里苏醒过来,急忙驾船,冒险渡江,暂栖于海陵(泰州),过了一百五十天,病情稍见好转。《忆语》写这段经历,说明明清易代之际,一方面是盗贼蜂起,抢劫掠夺,另一方面是清兵压境,杀人如麻,老百姓的灾难是何等深重。作者以亲身遭遇,如实道来,历历如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颠沛生活中着重写人的形象、活动和思想感情——一是写冒襄自己,一是写他的爱妾董小宛,这两个人物都写得形神兼备,非常成功。
冒襄是一个封建时代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他在大难临头的时刻,身负八口之家的重担,逃亡于兵革草莽之中。其精神支柱是:“自先祖及余祖孙父子,六七十年来,居官居里,从无负心负人之事,若今日尽死盗手,葬鱼腹,是上无苍苍、下无茫茫矣。”就是凭这一点自信和自慰,才能临危不惧,神气自若,又能略施计谋,逃脱厄运。他与董小宛虽然一往情深,但当双亲、发妻、幼子都无法保全的情况下,曾想将董托与好友,以便各谋生路,勿相互牵累。这也是万不得已的措置,并非寡恩遗弃。幸而因为一家人都舍不得她,才未成事实,仍携之同行了。总之,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是相濡以沫的。
董小宛虽是社会地位卑贱的妓女,但她知书达礼,深明大义,是一位有才能有胆量有志向的奇女子。她投奔冒襄,并不贪他有财有势,而是爱慕他的才华,钦佩他的品格,他们的结合,是至情至意的结合。当天下大乱之时,她整理、分类、登记衣物、书画、文券,交付诸仆婢,作疏散的准备;又把碎银子分成数百小块,写上几钱几分,以便仓促中随手取用,足见她心慧手巧,胸有成竹,临危不乱。在湖州仓皇夜奔时,她紧跟冒襄踉跄而走,心中想的急的,首位是冒的老母,次是冒的妻子,再次是冒的儿子和幼弟,至于她自己,却淡然认为“即颠连不及,死深箐中无憾也”,表现出先人后己的贤惠品德。到了清兵南下,薙发令下,他们遭到更大的灾难时,冒襄有把董小宛委托于人之意,如果换了一个普通女子,一定要哭哭啼啼,表示不忍离别。但董却沉着冷静地表示要与夫君同患难,共生死,且有殉夫的思想准备。当然我们不提倡殉夫,但这与“朝秦暮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者毕竟不同。试想:在当时,一个弱女子除了以死相殉外,还有什么出路呢?最难得的是,当冒襄重病五个月时,董小宛废寝忘食,侍奉汤药,悉心护理,任劳任怨,忍辱挨骂,以至面容枯槁,骨瘦如柴,都在所不惜,显出了世间真爱的分量!《忆语》写此段文字,声泪俱下,感人至深,难怪人们百读不厌,奉为名篇、杰作了。
(陈 诏)
注 释
[1]. 甲申三月十九之变:指明思宗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遂告明亡之事。
[2].清和望后:农历四月十五日后。
[3].司命者:操纵老百姓生命的人,即指地方官吏。
[4].恂(xún)让:恭谦礼让。
[5].家君:旧时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词,如同“家父”。
[6].荆人:旧时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如同“拙荆”。
[7].姬:妾。此处指董小宛。
[8].犄角:作战时,分少数兵力以牵制敌人或自相支援,谓之犄角。
[9].天相:俗以逢凶化吉之事曰“吉人天相”,意谓善人自有苍天保佑。
[10].榜(bàng)人:摇船的人。
[11].箐(jīng):细竹。
[12].衽(rèn)金革:寝宿在兵革之中,引申为生活在战争环境。
[13].枭獍(xiāojìng):没有人性的禽兽,比喻为歹徒、盗贼。
[14].残腊:腊月(十二月)的最后几天。
[15].盐官:镇名。在浙江省海宁市西南,滨杭州湾。
[16].窥瞷(jiàn):窥测,探视。
[17].檇(zuì)李:浙江嘉兴的别称。
[18].剃发之令:清人入关后,下达汉人一律依从满族习俗剃发的命令,违者处斩。
[19].惹山:地名。
[20].年友:对科举考试同年同榜中式朋友的称谓。
[21].匍匐(púfú):伏地而行,此处可理解为尽力而为。
[22].瘁瘏(tú):疲劳困病。
[23].衣贝:衣服财物。
[24].耳房:堂屋两旁的房间。
[25].间关:象声词。形容车、船行动时的摩擦声。
[26].鹿鹿:忙碌状。
[27].粗粝:粗米饭。
[28].吁天稽首:向天祈祷、呼吁、磕头。
[29].诟谇(gòusuì):责骂、辱骂。
[30].太恭人:明清时,四品官之妻封为恭人,如系封给母亲及祖母,则称“太恭人”。
[31].敝屣:破鞋,比喻不足珍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