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弼
【作者小传】
明小说家。字辅之,号雪航。南平(今重庆)人。永乐初年任翰林院儒学教谕,宣德初年前后任汉阳县(今湖北武汉)教谕。作有小说集《效颦集》等。
续东窗事犯传
赵 弼
锦城 [1] 士人胡生名迪,性志倜傥,涉猎经书,好善恶恶,出于天性。一日自酌小轩之中,饮至半酣,启囊探书而读。偶得《秦桧东窗传》 [2] ,观未竟,不觉赫然大怒,气涌如山,掷书于地,拍案高吟曰:
长脚邪臣长舌妻,忍将忠孝苦谋夷。天曹默默 缘无报,地府冥冥定有私。黄阁 [3] 主和千载恨,青衣行酒两君悲。愚生若得阎罗做,剥此奸回万刧皮。
朗吟数遍,已而就寝。俄见皂衣二人,至前揖曰:“阎君命仆等相召,君宜速行。”生尚醉,不知阎君为谁,问曰:“阎君何人?吾素昧平生,今而见召何也?”皂衣笑曰:“君至则知,不劳详问。”强挽生行。及十余里,乃荒郊之地,烟雨霏微,如深秋之时。前有城郭,而居人亦稠密,往来贸易者如市廛之状。既而入城,则有殿宇峥嵘,朱门高敞,题曰“曜灵之府”。门外守者甚严,皂衣者令一人为伴,一人入白之。少焉出曰:“阎君召子。”生大骇愕,罔知所以,乃趋入门。殿上王者衮衣冕旒 [4] ,类人间祠庙中绘塑神像。左右列神吏六人,绿袍皂履,高幞 [5] 广带,各执文簿。阶下侍立五十余众,有牛首马面、长喙朱发者,狰狞可畏。生稽颡 [6] 阶下。王问曰:“子胡迪耶?”生曰:“然。”王怒曰:“子为儒流,读书习礼,何为怨天怒地,谤鬼侮神乎?”生答曰:“贱子后进之流,蚤习先圣先贤之道,安贫守分,循理修身,未尝敢怨天尤人,而矧 [7] 乃侮神谤鬼也?”王曰:“然则‘天曹默默缘无报,地府冥冥定有私’之句,孰为之耶?”生方悟为怒秦桧之作。再拜谢曰:“贱子酒酣,罔能持性。偶读奸臣之传,致吟忿憾之诗。颙望 [8] 神君,特垂宽宥。”王呼吏以纸笔令生供款,让 [9] 曰:“尔好掉笔头,议论古今人之臧否 [10] 。若所供有理,则增寿放还;脱辞意舛讹,则送风刀之狱也。”生谢过再四,援笔而供曰:
伏以混沌未分,亦无生而无死;阴阳既判,方有鬼以有神。为桑门 [11] 传因果之经,知地狱设轮回之报。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直之升而屈之沉,亦非谬矣。盖贤愚之异类,若幽显之殊途。是乎不得其平则鸣,匪沽名而吊誉;敢忘非法不道之戒,故罹罪以招愆。出于自然,本乎天性。切念某幼读父书,蚤有功名之志;长承师训,惭无经纬之才。非惟 弄月管 [12] 之毫,拟欲插天门之翼 [13] 。每夙兴而夜寐,常穷理以修身。读孔圣之微言 [14] ,思举直而措枉 [15] ;观王珪 [16] 之确论,想激浊以扬清。立忠贞欲效松筠,肯衰老甘同蒲柳。天高地厚,深知半世之行藏;日居月诸 [17] ,洞见一心之妙用。惟尊贤而似宝,第见恶以如仇。每怜岳飞父子之冤,欲追求而死诤;暨睹秦桧夫妻之恶,便欲得而生吞。因东窗赞擒虎之言 [18] ,致北狩失回銮之望 [19] 。伤忠臣被屠刘 [20] 而残灭,恨贼子受棺椁以全终。天道无知,神明安在?俾奸回生于有幸,令贤哲死于无辜。谤鬼侮神,岂比滑稽之士?好贤恶佞,实非迂阔之儒。是皆至正之心,焉有偏私之意?饮三杯之狂药,赋八句之鄙吟。虽冒大聪,诚为小过。斯言至矣,惟神鉴之。
王览毕笑曰:“腐儒,倔强乃耳!虽然,好善恶恶,固君子之所尚也。至夫若得阎罗做,其毁孰甚焉。汝若为阎罗,将吾置于何地?”生曰:“昔者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 [21] 又寇莱公 [22] 江丞相 [23] 亦尝为是任,明载简册,班班可考。以此征之,冥君皆世间正人君子之为也。仆固不敢希韩、寇、江三公之万一,而公正之心,颇有三公之毫末耳。”王曰:“若然,冥官有代,而旧者何之?”生曰:“新者既临,旧官必生人道而为王公大人矣。”王顾左右曰:“此人所言深有玄理。惟其狂直若此,苟不令见之,恐终不信善恶之报,而视幽明之道如风声水月,无所忌惮矣。”即呼绿衣吏,以一白简书云:“右仰普掠狱冥官,即启狴牢 [24] ,领此儒生,遍视泉扃报应,毋得违错。”既而吏引生之西廊,过殿后三里许,有石垣高数仞,以生铁为门,题曰“普掠之狱”。吏叩门呼之,少焉夜叉数辈突出,如有擒生之状。吏叱曰:“此儒生也,无罪,阎君令视善恶之报。”以白简示之。夜叉谢生曰:“吾辈以为罪鬼入狱,不知公为书生也,幸勿见怪。”乃启关揖生而入。其中广袤五十余里,日光惨淡,冷风萧然。四维门牌皆榜名额,东曰“风雷之狱”,南曰“火车之狱”,西曰“金刚之狱”,北曰“溟泠之狱”。男女荷铁枷者千余人。又至一小门,则见男子二十余人,皆被发裸体,以巨钉钉其手足于铁床之上,项荷铁枷,举身皆刀杖痕,脓血腥秽不可近。旁一妇人裳而无衣,罩于铁笼中,一夜叉以沸汤浇之。绿衣吏指下者三人谓生曰:“此秦桧父子与万俟卨 [25] ,此妇人即桧之妻王氏也。其他数人乃章惇、蔡京 [26] 父子,王黼、朱勔、耿南仲、吴拜、莫俦、范琼、丁大全、贾似道 [27] ,偕其同奸党恶之徒。王遣吾施阴刑,令君观之。”即呼鬼卒五十余众,驱桧等至风雷之狱,缚于铜柱。一卒以鞭扣其环,即有风刀乱至,绕刺其身。桧等体如筛底。良久,震雷一声,击其身如虀粉,血流凝地。少焉恶风盘旋,吹其骨肉,复为人形。吏谓生曰:“此震击者阴雷也,吹者业风也。”又呼狱卒驱至金刚之狱,缚桧等于铁床之上。牛头者长哨数声,黑风飘扬,飞戈冲突,碎其肢体。久之吏呵曰:“已矣。”牛头复哨一声,黑风乃止,飞戈亦息。又驱至火车之狱。一夜叉以铁挝驱桧等登车,以巨扇拂之,车运如飞,烈焰大作,且焚且碾,顷刻皆为煨烬。狱卒以水洒之,复成人形。又至溟泠之狱,夜叉以长矛贯桧等沉于寒冰中,霜刃乱斫,骨肉皆碎。良久以铁钩挽而出之,仍驱于旧所,以钉钉手足于铜柱,用沸油淋之。饥则食以铁丸,渴则饮以铜汁。吏曰:“此曹凡三日则遍历诸狱,受诸苦楚。三年之后,变为牛羊犬豕,生于凡世,使人烹剥而食其肉。其妻亦为牝豕,与人育雏,食人不洁,亦不免刃烹之苦。今此众已为畜类于世五十余次矣。”生问曰:“其罪有限乎?”吏曰:“万刧而无已,岂有限焉?”复引至西北一铁门,题曰“奸回之狱”。荷桎梏百余人,举身插刃,浑若猬形。上有铁鸟十余如鸱鸦之状,往来啄其面背。下有毒蛇啮其身足,血流盈地,有巨犬三五食之。生曰:“此曹何人?”吏历历指示生曰:“前梏者汉之张汤、窦宪、梁冀、董卓、彭宠及十常侍 [28] 也。次则三国时钟会、孙綝 [29] ,晋之王敦、苏峻、桓温、桓玄 [30] ,南北时沈攸之、侯景、孔范、尔朱荣 [31] ,隋之杨素、杨玄感、宇文述 [32] 也。又次则唐之李林甫、卢杞、史思明、安禄山、李希烈、李辅国、仇士良、王守澄、田令孜 [33] ,宋之吕惠卿、黄潜善、苗傅、韩侂胄 [34] 也。曩者贵为将相列卿,妒害忠良,欺枉人主,浊乱海内。今受此报,历万刧而不原也。”复至东壁,男女以千数,皆裸身跣足,或烹剥刳心,或挫烧舂磨,哀痛之声,彻闻数里。吏曰:“是皆在生为官为吏,贪污虐民,不孝于亲,不友兄弟,悖负师长,奸淫背夫,为盗为贼,不仁不义者皆受此报。”生见之大喜。叹曰:“今日始出吾不平之气也。”吏笑携生之手偕出。仍至曜灵殿,再拜叩首,谢曰:“可谓天地无私,鬼神明察,善恶不能逃其责也。”王曰:“尔既见之,心已坦然。更烦为吾作一判文,以枭秦桧父子夫妻之过。”即命吏以纸笔给之。生辞谢弗获,为之判曰:
尝谓轩辕得六相而助理万机 [35] ,则神明应至;虞舜有五臣以揆持百事 [36] ,而内外平成。苟非怀经天纬地之才,曷敢受调鼎持衡之任?今照奸臣秦桧,斗筲之器,闾阎小人,虽居宰辅之名,实乃匹夫之辈。獐头鼠目,伺主意以逢迎;羊质虎皮,阿邪情而谄谀。岂有论道经邦之志,全无扶危拯溺之心。久占都堂,怀奸谋而肆为僭分;闭塞贤路,固宠渥而妒忌贤良。残伤犹剽掠之徒,贪鄙胜穿窬之盗。既忝职居师保,而叨任处公台。惟知黄阁之荣华,罔竭赤心之左右。欺君枉上,擅行予夺之权;嫉善妒能,专起窜诛之典。奸宄逾其莽操 [37] ,凶顽尤胜斯高 [38] 。以枭獍 [39] 为心,蝎蛇成性。忠臣义士,尽陷于罗网之中;贼子乱臣,咸置于岩廊 [40] 之上。视本朝如弊甑,通敌国若宗亲。鸱鹰 [41] 啄架臂之人,猰犬 [42] 吠豢牢之主。奸心迷暗,受诡胡兀朮之私盟;凶行荒残,害贤将岳飞之正命。悍妻王氏,不言豹隐 [43] 而言放虎之难;愚子秦熺 [44] ,只顾
狼贪不顾回鸾之幸。一家同情而稔恶,万民共怒以含冤。虽侥幸免乎阳诛,其业报还教阴受。数其罪状,书千张茧纸 [45] 不能尽其详;察此愆非,历万刧畜生不足偿其责。合行榜示,幽显通知。
生呈稿上,王览之大喜,赞曰:“谠正之士也。”生因告曰:“奸回受报,仆已目击,信不诬矣。其他忠臣义士在于何所,愿希一见,以释鄙怀,不胜感幸。”王俯首而思,良久乃曰:“诸公皆生人中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三十余次矣。寿满天年,仍还原所。子既求见,吾请躬导之。”于是登舆而前,俾从者舁生于后。行五里许,但见琼楼玉殿,碧瓦参差,朱牌金字,题曰“忠贤天爵之府”。既入,有仙童数百,皆衣紫绡之衣。悬丹霞玉佩,执彩幢绛节,持羽葆花旌。云气缤纷,天花飞舞。鸾啸凤唱,仙乐铿锵。异香馥郁,袭人不散。殿上坐者百余人,皆冠通天之冠,衣云锦之裳,蹑珠霓之履。玉珂琼佩,光彩射人。绛绡玉女五百余人,或执五明之扇,或捧八宝之盂,圜侍左右。见王至,悉降阶迎迓。宾主礼毕,分东西而坐。彩女数人,执玛瑙之壶,捧玻璃之盏,荐龙睛之果,倾凤髓之茶,世罕闻见。茶既毕,王乃道生所见之故,命生致拜。诸公皆答之尽礼,同声赞曰:“先生可谓‘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6] 矣。”乃具席命生坐于右。生谦退再三,不敢当宾礼。王曰:“诸公以子斯文,故待之厚,何用苦辞?”生乃揖谢而坐。王谓生曰:“座上皆历代忠良之臣,节义之士。在阳则流芳百世,身逝则阴享天恩。每遇明君治世,则生为王侯将相,黼黻朝廷,功施社稷,以辅雍熙之治也。”言既,命朱衣二吏送生还,谓曰:“子生寿七十有二,今复延一纪,食肉跃马五十一年。”生大悦,再拜而谢。及辞诸公而出,行十余里,天色渐明。朱衣指谓生曰:“日出处即汝家也。”生挽二吏衣,延归谢之,二吏坚却不允。再三挽留,不觉失手而仆,即展臂而寤,时漏下五鼓矣。
这是一篇宣传“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的小说,选自明初赵弼的《效颦集》。
“生死轮回”“善恶有报”观念来自佛教,但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已经深入民间、根深蒂固,成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大厦的重要支柱。它当然是一种迷信。但若因此将它一笔抹杀,人们会问:何以它会深入人心达数千年之久?所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与相对合理性:它的导向是向善。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符合人性和社会公德的。对这篇作品同样应作如是观。
作品毫不掩饰自己的教化意义。正如高儒在《百川书志》著录此书时所说:“言寓劝戒,事关名教。有严正之风,无放佚之失。”
教化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本小说中的所谓“善”?“忠贤天爵之府”里的那些“忠臣义士”就是模范。什么是其所谓“恶”呢?标本就是秦桧夫妇和那些在“普掠狱”中受刑的“曩者贵为列卿,妒害忠良,欺枉人主,浊乱海内”的奸佞。从汉之张汤到宋之韩侂胄,这数十人的一串名单是已经在青史中遗臭万年的。从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恶标准是政治和社会道德相结合的。虽然不排除个别人物的历史评价会有所变化,它总体上是为数千年历史所指证和接受的。
如何教化?这篇小说表现得十分鲜明。首先它借小说贯串人物胡迪的三篇文字:一首诗、一篇供状、一首判词直接说出。这种直白并不是最好的文学表达手法,但因胡迪是一位“谠正之士”(正直的人士),所以文字激昂慷慨,充满正义感,发泄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心头之恨,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当然主要的还是描写报应的对比鲜明的两个画面——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虽然是对比,重心是侧向惩恶的,描写最充分和最成功的也是地狱的描写。不仅在规模上不厌其烦地写遍了东南西北四“狱”,而且对种种刑罚和罪犯的受刑过程和惨状作了十分形象和细腻逼真的描述。比如:
……则见男子二十余人,皆披发裸体,以巨钉钉其手足于铁床之上,项荷铁枷,举身皆刀杖痕,脓血腥秽不可近。旁一妇人裳而无衣(写地狱还不忘基本的礼仪),罩于铁笼中,一夜叉以沸汤浇之。
……驱桧等至风雷之狱,缚于铜柱。一卒以鞭扣其环,即有风刀乱至,绕刺其身。桧等体如筛底。良久,震雷一声,击其身如虀粉,血流凝地。少焉恶风盘旋,吹其骨肉,复为人形。
这完全是用刺激读者的生理感官引起人的恐惧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如果有一位导演以此为素材,一定能拍摄成一部很刺激的恐怖片。如果读者相信这是真的,谁还敢卖国求荣,为非作歹呢?即使不迷信,也会产生强烈心理震撼,终身难忘。
浓墨重彩、酣畅淋漓是作品的总体风格,但相对而言,对善的表现是较为简约的。它没有罗列忠臣义士的名单,天堂的美丽也只寥寥数笔,轻松简洁的笔调与写地狱的沉重繁琐对比也是鲜明的。这种结构手法和笔法,是作者艺术处理能力成熟的一种表现。
胡迪虽然是起贯串作用的一个人物,但并不概念化。他嫉恶如仇,渴望正义得到伸张。因为在诗里“侮神谤鬼”被拘往阴曹地府,面对阎罗王,还兀自为自己辩解,可称强项不屈。作者对文人的这种风骨是十分赞赏的。
(姚品文)
注 释
[1]. 锦城:成都的别称。
[2].《秦桧东窗传》:指元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叙秦桧及妻王氏在东窗下商量谋害岳飞,秦桧死后事发故事。
[3].黄阁:宰相官署。汉代丞相听事阁与汉以后三公官署厅门皆用黄色,故称。
[4].衮衣冕旒:帝王贵族的礼服。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礼服,绣有龙纹。冕旒,是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外黑色内朱红色。冠顶有版,称“延”。前有垂缨,缀挂玉珠,称“旒”,按旒的数量不同分等级。冕旒在南北朝以后为皇帝专用。
[5].幞:头巾,亦称幞头,包头的软巾。
[6].稽颡(qǐsǎng):跪拜时以头触地。是一种大礼。
[7].矧(shěn):况且。
[8].颙(yóng)望:仰望,企望。
[9].让:责备。
[10].臧否(pǐ):是非好坏。
[11].桑门:僧。梵语“沙门”的异译。
[12].弄月管:吟风弄月的笔。
[13].插天门之翼:指飞黄腾达。
[14].微言:精微之言。
[15].举直而措枉:荐举正直的人(出来做官),而把不正直的人放在一边。《论语·为政》:“举直措诸枉,则民服。”
[16].王珪(1019—1085):北宋华阳人,字禹玉,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神宗欲召司马光,王珪荐俞充帅庆州,使上平西夏策,以遏制司马光。
[17].日居月诸:即日月。《诗经·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居、诸,皆语助词。
[18].“因东窗”句:是说因为有秦桧东窗密谋的罪恶而赞同韩擒虎的话。韩擒虎,隋时名将(入唐后因避讳改名韩擒,擒一作禽)。《隋书·韩擒传》:“……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禽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
[19].“致北狩”句:指高宗听秦桧之谋,使被掳到北方的徽、钦二帝没有了南归的希望。銮,銮驾,皇帝的车马。
[20].屠刘,刘字疑误。
[21].昔者韩擒虎云”数句:见注(18)。
[22].寇莱公:即寇准(961—1023),北宋著名宰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封莱国公,人称寇莱公。因其为官公正,民间传说他当过阎罗王。
[23].江丞相:或指江万里。万里度宗时为左丞相,为人正直,为贾似道所恶,退隐乡里。元兵至,赴水死。
[24].狴(bì)牢:监狱。古时监狱常画狴犴于牢门之上。狴犴,传说中的一种好讼的野兽。
[25].万俟卨(mòqíxiè):宋阳武人,字元忠,绍兴初官提点湖北刑狱,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忠靖。曾参与秦桧对岳飞的谋害。
[26].章惇(1035—1105):字子厚,自号大涤翁,建州浦城人。哲宗初年知枢密院事。高太后死,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恢复新法,排斥元祐旧臣,引用蔡京、蔡卞等。哲宗死,对太后决策立徽宗起了很大的作用。后因罪贬睦州死。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左仆射兼中书侍郎,进拜太师,封魏国公。蔡京四次拜相,执政二十余年,结党争权,祸国殃民,对靖康之变的发生有重大责任。被称为当时“六贼首”之一。其子蔡绦等也是其父的党羽。
[27].王黼:字将明,北宋末祥符人。与蔡京、梁师成等勾结。宣和初拜特进少宰,置应奉局,竭力搜刮民财。时朝廷欲与女真联合以图燕,王黼括所有壮丁,计口出钱,遂以巨款买五六座空城以奏凯。进太傅,封楚国公。钦宗时诛。朱勔(1075—1126):为蔡京在东南的党羽,对江南人民巧取豪夺,建花石纲,助蔡京供奉徽宗享乐。钦宗时诛。耿南仲(?—1129):字希道,河南开封人。为太子詹事,在东宫十年。钦宗时拔门下侍郎。力主割地议和。高宗时被劾误国,安置临江军,改南雄道,中道卒。丁大全:南宋人,谄事宦官,贪纵淫恶,理宗宝祐年间为右丞相,景定中流放,死于海岛。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台州人。少年时是一无赖游民,因姐为贵妃,累拜右丞相。独揽朝政,权倾中外,搜刮无度,荒淫佚乐。手握重兵,不事抗元,卖国以求安。后被劾,为郑虎臣所杀。
[28].张汤:汉杜陵人,武帝拜御史大夫,治狱深文刻酷,为著名酷吏。窦宪:东汉外戚,封大将军,骄横不法,后自请出击匈奴,立功而还。因权势过重,和帝迫令自杀。梁冀:东汉外戚,代父为大将军,专横骄恣,毒死质帝。执政二十余年,后为桓帝所杀。董卓:东汉灵帝时拜前将军,弑少帝,拥立献帝。袁绍等兴兵讨之,拥帝入长安,自立为太师,后为王允诱其部将吕布杀之。彭宠:东汉光武时拜大将军。发兵反,后为部下所杀。十常侍:汉灵帝时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嘉、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都为中常侍,举成数,称“十常侍”。他们倚势擅权跋扈,侵掠百姓,扰乱天下,终于激发了黄巾起义。
[29].钟会:曹魏司徒,领兵伐蜀有功,后阴谋陷邓艾,并图谋反,为乱兵所杀。孙綝:吴人,以大将军为丞相,一门五侯,后欲反,为孙亮所杀。
[30].王敦:晋大将军。初佐元帝立足江东,平乱立功,后结党专权,诛杀异己,据武昌反,明帝发兵讨之,病死,遂败。苏峻:元帝初与平王敦有功,后举兵反,为庾亮等讨平。桓温:东晋明帝女婿,以北征前秦姚襄有功,封南郡公,加大司马,独揽军政大权,废帝奕,立简文帝。后欲废晋自立,未及成而死。桓玄:桓温子,安帝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据江陵。后举兵攻入建康,迫安帝禅位,建号楚。为刘裕讨伐,兵败被杀。
[31].沈攸之:宋明帝时破贼有功,进辅国将军,封贞阳县公,顺帝时开府仪同三司。时萧道成专政,遂发兵反,被诛。侯景:初为北朝尔朱荣将,后附高欢。欢死,附梁,封河南王。又举兵反,攻破建康,致梁武帝饿死。景自立,称汉帝。到处烧杀抢掠,造成极大破坏。后被陈将击败,为部下所杀。孔范:南陈时人。为陈后主狎客,谄事后主,后为隋文帝流放远裔。尔朱荣:后魏时人,明帝时为六州大都督。杀胡太后,立庄帝,受封太原王,又进位太师。常在外而遥专朝政,后为明帝杀于廷中。
[32].杨素:初为北周大将军,隋时加上柱国,参与平陈有功,治军极严酷,故多胜仗。生活奢侈,贵盛无比。杨玄感:杨素子。以父功为上柱国,袭楚国公,重文学,有盛名,为炀帝所忌。大业九年(613)反,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后兵败而死。宇文述:北周时拜上柱国,隋时预平陈有功拜安州总管。炀帝时封许国公,干预朝政。性贪鄙。征高丽,大败,贬为民,旋复。
[33].李林甫:唐玄宗时拜兵部尚书,进中书令。专擅朝政十九年,为人奸狡,有权术,阴谋陷害大臣多人,以“口蜜腹剑”遗臭后世。卢杞:德宗时擢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貌丑心嫉,人小有忤者,不置之死地不止,许多著名大臣为其所害。又借筹措军资为名,大肆搜刮,征收间架、除陌等税。故朝野侧目,民怨沸腾。被疏贬澧州别驾,卒。李希烈:初为淮西节度使李宝臣部将,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奉命讨伐青州李纳,实则与诸藩镇相勾结,自立为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后攻入汴州,称帝,国号楚。兵败逃归蔡州,为部将毒死。李辅国:玄宗时宦官,安史之乱中助肃宗分兵往灵武,遂为肃宗所重,据要位。还都长安后,益骄恣擅权。肃宗病危时,发动兵变,杀张皇后,立代宗,代宗尊为“尚父”,愈加专横跋扈,终为代宗遣人刺杀。仇士良:中唐宦官,历宪宗至武宗数朝,为神策军中尉。结成宦官集团,专权弄政,操纵皇帝,妄杀大臣,朝臣李训等欲除之,反为所害,株连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计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王守澄:中唐宦官,谋弑宪宗,立文宗。后赐死。田令孜:唐僖宗时为神策军中尉,卖官鬻爵,除拜不待旨。僖宗呼之为父,政事悉为所决。又两次挟帝外逃,臣下屡参不听。昭宗时被缢死。
[34].吕惠卿:北宋人,才学为欧阳修等赏识,荐于朝。曾全力支持王安石新法,王退,荐吕为参知政事。吕即结党营私,对王安石极攻讦陷害之能事。即章惇、蔡京当朝,亦畏恶其奸恶而不用。黄潜善:高宗时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主和派首领之一。金人陷郓、濮,许晶衡等请避其锋,潜善以为不足虑。泗州奏金人且至,乃仓皇出逃,死者相枕藉,人无不怨愤。后贬英州死。苗傅:建炎中高宗幸杭州,傅独为扈卫,不满王渊、康履等被重用,举兵反,逼帝退位,强太后听政。后张浚等起兵捕杀之。韩侂胄:宁宗时受宠幸,排斥宰相赵汝愚,专横擅权。后欲立功自固,出兵伐金,溃败被诛。
[35].“尝谓轩辕得六相”句:传说黄帝有六大臣: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分掌天地四方。见《管子·五行》。
[36].“虞舜有五臣”句:《论语·泰伯》:“舜有五臣而天下治。”五臣指禹、稷、契、皋陶、伯益。
[37].莽、操:指王莽、曹操。
[38].斯、高:指秦之李斯、赵高。
[39].枭獍: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它一生下来就食其母。又名破镜。一说枭与獍是两种兽类,枭食其母,獍食其父。
[40].岩廊:高峻的廊。后专指庙堂和朝廷。
[41].鸱(chī)鹰:即猫头鹰,民间认为是不祥的鸟。
[42].猰(yà)犬:疯狗。
[43].豹隐:因自爱而隐居。《列女传二·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生而须死耳。”
[44].秦熺:本是秦桧妻兄之子,过继秦桧,举进士第一。桧居相位,记录皆出熺笔,无复公论是非。累出知枢密院事,加少保,进少师。桧死,熺遂废。
[45].茧纸:用茧丝做的纸。
[46].“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语出《论语·里仁》。